◎二十一世紀向上提升的遺傳育種─向下沉淪的生命? 宜蘭分所/胡怡浩、劉秀洲

育種效率隨著新興生物科技發展固然提升了。然而強力選拔一方面伴隨基因庫變異降低及窄化,另一方面僅著重經濟性狀而忽視動物健康適應性的快速選拔,亦將產生不健康的動物。羅伯特在1960年既提出〝選育限制(Selection limit)〞的觀念,他指出〝選育限制是由有效族群規模、初始基因頻度及選拔強度所構成的函數〞。雷狄在1996年報告中指出肉雞選育早期快速生長,其上市日齡在過去30年平均每年減少1日。這樣的生產效益固然令人振奮,但我們需要了解此種生產健康嗎?合理嗎?據英國BBC「地平線」科學報導:「AFRC針對四個大雞群所作的調查顯示有77%雞隻步伐不正常,22%由於足部弱化致有慢性病、營養不良及脫水等併發症,5%病情嚴重。僅就英國來看,每年就有2500萬隻肉雞是在這樣差的健康狀況下生長並供為食品」。報導中又指出「過度著重生長性能選育,造成肌肉比例過大而至血管和心臟不勝負荷。AFRC估計每年有5百萬隻肉雞因此而死亡,另外有75萬隻由於慢性心臟衰竭在載運途中死亡」。此篇報導清楚顯示強力選拔生長所造成心臟血管不勝負荷的缺點。除此之外,丹靈與希皆爾模擬肉雞商業生產的長期選拔試驗(38代)中,發現長期選拔肉雞生長性能導致免疫抗體降低及胚染色體異常增加。近年來歐美種雞場更推出30多天上市的肉雞。我們想問〝選拔生長有極限嗎?〞然而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人類長期商業育種與生產雖然成果非凡,但是否如報導所言,在製造「演化上的弱者」?在整體生物多樣性考量下,育種工作方向是否也應朝向適應性、健康性或多樣性進行呢?


另一方面,在人類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破壞以及獵殺下,使得非生產性或非經濟性的動物也快速滅絕中。據美聯社報導1990年代起濫伐與盜獵導致基因多樣性日減,全球608種靈長類及其亞目中,百分之10以上瀕臨絕種。另據聯合報報導指出1800年前每百年才有一種鳥類滅絕,1800年後卻以40倍數量擴增,迄今已有74種鳥類滅絕。陳立人所譯「生物多樣性」一書中也指出類似的數據:1600年起約有113種鳥類及83種哺乳類完全消失,自1600年以來物種滅絕速度增加4倍,使每世紀鳥類以千分之五及哺乳類以百分之一的速度滅絕。再者,過度森林砍伐、戰爭及氣候變化等因素所造成的生態破壞,對動物滅絕的影響不僅是因為食物鏈或所依賴生存環境的直接破壞,同時也破壞原來自然生態內的隔離狀態,而造成某些被隔離病毒對人類或動物的肆意攻擊,例如衣波拉病毒、愛滋病毒等。


除此之外,當我們倚賴生物科技創造夢想的遺傳世界時,亦應慎重考慮其可能帶來的問題。就像基因轉殖可能造成脫序的生物變異,例如去年五月一批遭受轉殖抗除草劑基因作物花粉污染的油菜種子意外在歐洲播種,引起農民極大的恐慌。又如1995年在英國發現人的變種庫亞氏病,發病人數每年成長二、三成,造成人們對相關產品如化妝品、肉品的恐懼。其遠因是「羊屠體廢棄物所製肉骨粉中的致病因子」。在英國由於考量「經濟因素」採用肉骨粉餵食牛已有三十年以上的歷史,加上1980年代石油危機改變了肉骨粉的製程,讓2000年前既已存在羊體的致病因子,如阿拉丁神話般從自然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此一事故並非要我們放棄所有的研究創意,只是提醒我們一、兩年短期的評估並非完美的保證,當今的生能環境可是經過千百年,甚至千萬年的試驗與演化。值得斟酌的是,現代科技造成的遺傳變異速度是自然生態的數百或數萬倍,如此劇烈的變化是否是人類的福氣呢?總而言之,除維護生態外,我們也迫切的需要以現代遺傳育種科技保存非生產性或非經濟性的動物,更要沉靜的思考「生物科技的遊戲規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愚人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