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轉貼網路資訊:鑄造農民“金飯碗” 臺商湯美玉眼中的福清農業


 







鑄造農民“金飯碗” 臺商湯美玉眼中的福清農業





華夏經緯網   2012-08-28 13:30:31   
字號:


















福清農業:看一位臺農眼中的福清農業蛻變


  對於琳鵬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湯美玉來說,這個夏季格外忙碌:籌劃異地建設有機化肥廠,邀請省農科院專家幫助規劃休閒觀光果園,與省外科研院所洽談合作事宜。此外,作為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福建農林大學果樹專家、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客座研究員,湯美玉還要抽空給學生上課,指導傳授果樹栽培知識。


  從傳統的果樹種植到向“精品農業”、科技農業、生態休閒農業轉變,從臺商變身為果樹種植專家兼成功的農場主,在福清這片熱土上,湯美玉和她的農業企業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也親身感受了福清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融臺合作推進現代農業大發展


  1999年,原先在廣東辦鞋廠的臺商湯美玉夫婦來到福清,創辦果林場,引種台灣水果,開始了在福清耕耘田園的夢想。


  “我們之所以選擇在福清從事水果種植業,是因為這裡的地理環境、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與台灣十分相似,非常適合引種台灣水果,而且我丈夫原來在台灣有經營果園的經驗。”湯美玉說。


  為了吸引台灣農民前來投資,我市專門劃撥資金,對科研創新課題和水土保持項目給予資金支援,同時在用地、用水、用電、子女就學等方面制定了優惠措施。湯美玉夫婦當時就簽下了570畝果園的50年承包合同。


  同樣是1999年,著名僑領林文鏡先生在福清投資創辦洪寬海峽農業實驗場,引進台灣高優水果種苗進行培育,並聘請台灣農業專家管理,為福清農民無償提供果樹苗木以及栽種技術服務。


  2005年2月,我市率先創建了“台灣農民創業園”,並編制《福清台灣農民創業園總體規劃》,圍繞水產、畜牧、水果、蔬菜、花卉等優勢產業建立了相應的招商區和功能區,專門出臺對臺招商優惠政策,在用地、用水、用電和海域、灘塗使用及稅收、保險、企業融資等方面給予優惠和補助,積極引進台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福清對臺農業合作交流由此邁出了重要一步,也取得了豐碩成果,正如在融創業的台灣農業專家莊炳耀博士所說的:“兩岸農業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和互補性,台灣有許多優良的農業品種和成熟的種植經驗,而大陸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廣闊的市場,兩岸攜手合作,走現代高優農業發展之路,必定是雙贏的結局。”


  如今,像琳鵬現代農業這樣落戶福清台灣農民創業園的台資農業企業已達80家,年產值達5億余元,種植台灣名優果樹3萬多棵、30多個品種。截至目前,我市共引進台灣農業品種500多種,推廣種植面積達7萬多畝。這些品種的種植和推廣,不僅為種植戶開闢了增收的渠道,也從根本上改變了福清傳統的種植模式。加強融臺農業合作,“借力”台灣發達農業,促進了福清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起到了“引進一個品種,建立一個基地,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科技創新提升農業“含金量”


  走進湯美玉打造的東張鎮瀨底村琳鵬現代農業“花果山”,只見芒果、水晶梨、鳳梨、楊桃、蓮霧、黃皮果、芭樂等水果挂滿枝頭。湯美玉指著一棵芒果樹告訴記者:“這是我們成功培育的金黃芒果,最大的一顆果實達2996克,成熟時間比一般芒果長,可延長60天,但口感好,品質已超過台灣芒果。”


  創業之初,湯美玉就堅持高標準、高定位的原則,借鑒台灣先進經驗,打造“精品農業”,用科技創新走現代水果種植之路。她與台灣農會及下屬研究所緊密合作,積極引進台灣高新水果品種和培育技術,並邀請台灣專家到福清實地考察、進行技術探討和學術交流。同時,她還與福建省農科所、福州農科所、福建農林大學等科研院所積極協作,共同研究科研課題,開發新品種,破解科技難題。


  湯美玉還借鑒台灣有機生態農業技術,在土壤、灌溉水、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精益求精。除了不使用農藥、化肥,避免化學污染外,她還鑽地數十米,取用地下水來灌溉果園,保證水源清潔環保,並投資引進智慧型病蟲測報燈,以現代光、電、數控技術,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發生。目前,琳鵬現代農業已成功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種苗繁殖技術和挂果產期調節技術,並取得無公害綠色果品認證,成功引進13個系列的台灣名、特、優水果品種,年產各類水果達260噸,被評為中國農業部“948”芒果項目試驗示範基地。


  全自動數控溫室、迴圈立體種養模式、“小區化”安全養殖模式……諸如此類的高新技術,已成為福清現代農業的一個明顯“印記”。


  傳統的福清農業以露天栽培為主,靠天吃飯,技術含量低,農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農業種植效益低下。而今,這種局面已被農業科技大發展的現狀所取代。注重科技,實施科學種植,打造科技創新型企業,已成為福清農業企業自發的內在需求,成為他們竭心盡力的追求方向。


  “十一五”期間,我市共組織實施星火計劃項目200多項,引進推廣新成果、新技術100多項。農業高優品種大量引進,高效種養模式得到廣泛應用,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建立起瘦肉型豬、禽蛋、名優水果、蔬菜、花卉盆景等十大生產基地和出口創匯基地,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7.5%。全市共建立福州市級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基地10家,省級科技特派員示範基地2家,福州市級11家。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材料、新機具正在不斷提高福清農業的“含金量”。


  產業規模鑄造農民“金飯碗”


  近年來,福清農業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加大科技投入,發展設施農業,提高單位土地的質和量,走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之路,成為破解農業發展瓶頸,提高農業種植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順應這一發展趨勢,湯美玉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將部分生產經營轉移到周邊地區,在閩侯、永泰、福州等地設立多個現代化高效無公害種植基地農場,通過提供苗木、技術培訓等方式,引導農戶共同種植台灣名特優水果,促進農民共同致富。目前,該公司已帶動周邊19個村共同致富,受益村民500人以上,培育台灣水果數千畝。湯美玉還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著手開拓生態休閒市場,利用基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計劃增資租用2000畝土地建設休閒觀光農場,經營項目包括家禽養殖、果蔬種植、農家體驗等。她還計劃在農場內建造酒店、小木屋等,為遊客提供一個田園式的休憩環境。


  “來福清10多年了,我算是親眼目睹了福清農業的快速發展。”湯美玉感嘆道。


  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走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道路,全市整理土地超過10萬畝,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集中連片耕地。同時,將土地“化零為整”,實行土地流轉,共流轉土地8萬多畝,形成了江鏡、海口、新厝3個萬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及一批規模種養基地。2011年,我市投入設施農業各類建設資金(含中央和省的資金)近2000萬元,吸引一大批農業企業和種養大戶新建設施農業6000多畝,各類設施農業比重居全省第一,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數量居全省前列,擁有福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9家,帶動20萬戶農民增加收入。“十二五”期間,我市還計劃建造10萬畝以上高標準大棚,將福清打造成為“海西設施農業第一縣”。


  以工業化理唸經營農業,提速農業現代化,使福清農業總產值增加值多年穩居全省各縣(市)首位,不僅創造了規模化畜禽養殖率、生豬養殖量、雞蛋存欄、水產養殖面積等多個“全省第一”,也讓農民的腰包鼓得更實。2011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24.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13元,實現了5年翻番。和湯美玉一樣,在玉融大地上用心耕耘的萬千農民,正在這片希望的熱土上實現美好的夢想,盡享豐收的喜悅。


    來源:福清僑鄉報  謝雄



 


責任編輯:李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愚人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