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轉貼網路資訊:台灣在「中國崛起」中的角色與願景


高雄市中小企業協會 名譽理事長李重德 2013/1/30


 



第一篇:我們對「中國崛起」應有的認知


 


台灣民眾對於「中國崛起」的感受是五味雜陳的,可以說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因此各種研究「中國崛起」以及我方因應態度的論文甚多,但綜觀各論文之標題幾乎都是台灣要如何「面對」與「因應」這一個變局,彷彿「中國崛起」是一個我們始料不及又備感威脅的情勢,卻忘了自己的過去曾經是中國人,而且未來也可能還是中國人。「中國崛起」正在發生之中,但它不應該成為台灣民眾的恐怖夢饜,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理解它、接受它並參與它。


第一章:「中國崛起」的「中國」定義


一、東西方對「中國崛起」的「中國」認知差異


  () 西方認為中國是一個有潛在威脅性國家


  馬丁雅克的《當中國統治世界——西方世界的終結和新全球秩序的誕生》,説,中國正在慢慢成為“美國的替代模式”。這種模式包括多邊主義、“和平崛起”學説、對發展中國家的大量援助和由平等主權國家構成的“民主”世界——國內不一定是民主政治,但彼此之間卻實行民主。


戴維的《中國崛起》指出,正在崛起的大國即中國和霸權國即美國之間的戰爭將會不可避免地日漸臨近。


理查布希米高奧漢侖在《一場與眾不同的戰爭》一書中作出了更為謹慎的預測:如果戰爭來臨,它將最有可能爆發在曾經以美麗而命名的一個小島上:福爾摩沙(即台灣)。


  () 東方認為中國是一個豪氣與霸氣的國家


在東方,特別是中國的周邊國家,如東南亞各國、南韓日本以及印度等國家,對於「中國崛起」的反應,大多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透過區域多邊合作使得中國的周邊地區經濟上得到了很大發展,經濟上的相互依存與政治上的相互信任,也減低了自己國內的不安情勢。憂的是中國的崛起給他們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因為這一些周邊國家與中國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歷史上的邊境衝突陰影、各自主張的領土與領海主權衝突、以及日本侵略中國的仇恨陰影,因此這些周邊國家期待外部大國來平衡「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影響,而美國亦有意透過支持這一些周邊國家來對中國採取新一輪的圍堵戰略。


二、台灣對「中國崛起」的「中國」認知


  () 中國是一個敵人


因為鄧小平在復出時,於1979年以及1981年兩次對外發表言論時指出對台用武的三個條件:一是台灣獨立、二是台灣投靠蘇聯、三是台灣長期頑固拒絕和談。從此,中國的國安首要解決問題始終就是把國家主權、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國家安全擺在第一位戰略目標,因此中國對於台灣問題,認定主權是絕對不能談判的議題,也絕不容許台灣朝獨立方向發展的。因此,台灣一些有獨立傾向的人就認定中國是一個不可能講和的敵人,台灣必定要戰到不能再戰為止。


  () 中國是一個親人


但是台灣住民與中國大陸住民本來就是同文同種的民族,台灣的許多住民是在1949年才從中國大陸遷居過來台灣,其他的大多數人則是在台灣生根好幾代的漢族移民,他們雖然歷經日本皇民化的統治,但是大多數都自認為是漢民族,並以唐山(中國大陸)故鄉為祖籍地。因此這一些對中國有文化上與血脈上認同的台灣人民,其實從心靈深處認為中國台灣的親人,因此對於「中國崛起」是非常歡迎的,因為如此將意味著他有一個富親戚,而不是過去那一個讓他們感到困擾的窮親戚。


  () 中國是一個恩人


台灣有相當數量的商人經營對中國大陸的經貿生意,不論是直接貿易或是轉口貿易,在過去二十多年來確實從中國大陸獲益甚多。這二十年來也有許多台灣的企業家到中國大陸去投資設廠,他們也是成功多於失敗,因此有人認為對於台灣經濟而言,中國大陸就是台灣的恩人。


三、中國大陸對「中國崛起」的「中國」認知


  () “新中國”是中華民族再興的憑藉


中國著名作家林春在《中國社會主義的轉變》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革命帶來了主張平等的政治文化,産生了“一個關懷國民、管控嚴格的國家”,這個國家不僅使中國150年來首次實現了統一,還發展了一套覆蓋全國的“生産、分配的精確的社會組織體系”——並使經濟得以快速發展。集權與分權的交替分配給地方相當的自主權,千百萬普通人參與地方政治。現在應該繼起的不是“中國崛起”,也不是新自由主義者增大自由化程度、減少管制的計劃,而應是真正的變革,是通過“人民主權”來保障人民的社會經濟權利,保障他們參與影響其生活的各種決策。


  () 中國以專制統治開展“和平崛起”


中國1979年進行改革開放之後的首要目標是“尋求一個有利的和平的國際環境,並維持與周邊國家的良好關係”。為了達成這一個目標,中國快速拋棄了在東亞地區的冷戰外交,這確實遠遠超過了華盛頓的預想;它在保持與北韓長期關係的同時,承認了南韓這個前敵人;發展了與台灣海峽的兩岸貿易和旅遊;並且在其“睦鄰友好政策”之下與所有鄰國進行了積極的水準外交。相對於中國經濟上的蓬勃發展而言,中國毋寧是壓抑了政治上的民主化浪潮。「中國崛起」讓新左派學者有了雄厚的靠山,堅信未來世界上主導的大國最終將有可能是自豪的獨裁主義,謹慎的集體主義,而不是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中國一位知名教授閻學通認為,儘管中國應該盡力避免戰爭,但歷史上沒有那個大國是和平崛起的。


 


第二章:「中國崛起」的「崛起」定義


一、「中國崛起」的時程與標誌


  () 「中國崛起」的時程快速驚人


中國1949年後的30年是蜿蜒曲折的30年。但是自從鄧小平改革以來,中國已成為兩位數穩定增長模式的典範。很多人都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以1978年為界分為兩部分,前面的30年是中國內外都處於鬥爭的情況,只有大破壞沒有大建設,自從1978年進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才正式的在建設家園。等到進入了21世紀,中國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進行了更多的開放與自由化政策,中國醞釀已久的“公退民進”才徹底落實,中國於是快速發展,因此筆者喜歡把21世紀的元年也當作「中國崛起」的元年,因為它符合預言中「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說法。


  () 「中國崛起」的標誌鮮明觸目


自從2006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多外匯儲備國之後,2010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總量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並蟬聯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中國的經濟成就變成了「中國崛起」的最鮮明標誌。


2011118日《紐約時報》盛讚來自中國農村的16歲女子國際象棋世界新棋后侯逸凡,將她看做「中國崛起」標誌。該報表示,中國人對教育的投入再次讓美國人有了危機感


2011227日中國溫家寶總理接受《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訪談,溫家寶總理說,「中國崛起」的標誌是在人才、是在教育。


2011929美國《彭博社》文章說,天宮一號升空是中國希望在2020年底將人類送上太空的計劃的一部分。天宮一號計劃外加高鐵、北京奧運會等,共同形成「中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的一個標誌。


2012911日,日本政府從日人手中購入“釣魚台列嶼”,實施國有化政策,激怒了中國,此後中國持續進行大規模的反日活動,中國的漁政船大規模的進入“釣魚台列嶼”海域,顯示中國不惜一戰的態度,亦是「中國崛起」的鮮明標誌之一。


201319日《路透社》報導稱,2012年有三件事可能對未來五年的世界都具有重大影響,其中「中國崛起」位列首位,並且是唯一一個對世界産生積極影響的事件。


二、「中國崛起」的經濟上表現


   () 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第一大製造大國


           中國大陸自1979年改革開放後GDP指數30年來以年均9%以上的高速度增長,是歷史上增長速度最快的經濟實體。2010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總量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同時中國製造業產出超越美國,在全球的製造業產出中,中國19.8%,略高於美國19.4%,再次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專家普遍預測2020年到2030年間中國GDP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 民營企業快速帶動「中國崛起」


           截至20126月底,中國實有企業1308.57萬戶(含分支機搆),實有註冊資本()77.20   萬億元。其中,內資企業實有1264.89萬戶,實有註冊資本()65.90萬億元,其中私營企業1025.93萬戶,註冊資本()28.48萬億元。個體工商戶實有3896.07萬戶,資金數額1.78萬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有60.01萬戶,出資總額0.91萬億元。外商投資企業43.68萬戶,註冊資本()11.30萬億元。純粹的私營企業占到實有企業的78.40%,占到內資企業的81.11%


   () 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


20111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31,811.48億美元,穩穩地高居最大外匯儲備國地位。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據估計,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中國擁有這麼大的外匯儲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並不是很健康的,因為太高外匯儲備不僅不能讓中國善用外匯來投資國內經濟建設,且可能導致匯率損失的高風險,同時亦有可能導致國內通貨膨脹的高風險。但是中國央行為了應付國內銀行壞帳的金融風險,並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因此大量美元熱錢也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


三、「中國崛起」的政治上表現


  () 中國在聯合國中發揮關鍵影響力


中國作為5個擁有否決權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對中東好戰國家的制裁、在對反恐戰爭的支持以及對北韓發展核武的經濟制裁方面,中國都在聯合國會議中發揮了關鍵角色的作用。冷戰結束後,中國政府實行的“無意識形態外交”,這種外交政策給中國在未來尋求外交幫助和與其他國家結盟留下了餘地,並且構建了足以威脅美國霸權的實力。


  () 中國對區域長期經營產生效益


1.對非洲的經營──中國對非洲的經營始於冷戰期間,主要目的為贏得非洲國家在國際上 的支持,在非洲大陸推廣中國式的共產主義和與非洲國家上的貿易往來。冷戰以後,中國在非洲的目的就改為了貿易,投資和能源。在2012年,中國在北京舉辦了「中非合作論壇」,共有49個非洲國家的領袖出席了這次論壇,再次顯示出中國在非洲的巨大影響力。非洲各國領袖都把中國當作自己國家發展的榜樣。


2.對中亞的經營中國與中亞各國的關係始於蘇聯解體之後,中亞各國在經濟上不能不轉向依賴中國,而中國為了邊境安全與抑制“疆獨”活動,也開始加強與中亞國家的合作,並在2001年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sationSCO),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六個成員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五個觀察員國(蒙古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三個對話夥伴國(斯里蘭卡白俄羅斯土耳其)的重要國際組織。


3.對東南亞的經營─東南亞很多國家在幾個世紀前曾經是中國的“籓鎮”或是“附庸國”,但是自從清末西方的帝國主義以船堅炮利的手段強行在東南亞殖民之後,中國與東南亞的政治關係於是中斷了上百年,直到200611月,中國和東南亞多國簽署了關於自由貿易,文化交流,軍事和安全合作的條款,將東南亞與中國劃為同一個“自由貿易區”,中國於是又開始在東南亞展現“類宗主國”的地位與影響力。


4.對中東的經營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能源進口國,由於中東地區的大部分人口都反對美國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因此中國就以提供外交保障來換取中東國家向中國輸送石油,而且許多中東地區的先進武器都來自中國。目前美國介入中東事務甚多,中東各國在未來必然更為仰賴中國的外交保護。


  () 中國對區域緊張態勢產生影響


1.對東亞情勢─東亞從冷戰以來都是美國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第一島鏈”主要包含南韓日本台灣,但是隨著冷戰結束以及中國的崛起,“第一島鏈”的南韓日本台灣都以中國作為最大貿易國,因此攻守開始易勢。特別是積極發展核武並誓言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北韓,中國是唯一可以“盟友”身分要求克制,以及促使進行“六方會談”的國家,因此中國在東亞緊張態勢中扮演的角色異常吃重。


2.對南亞情勢─南亞的緊張情勢主要源於印度巴基斯坦為爭奪喀什米爾的主權紛爭,但也是恐怖主義最盛的區域,而區內各國情勢亦相當不穩,由於印巴兩國皆鄰接中國,也同時擁有核導彈,因此表面上尚能維持和平假象,中國自從1990年代中期在此區域推動亞洲結盟戰略,對此區域亦有相當影響力。


四、「中國崛起」的軍事上表現


  () 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大的軍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230萬服役軍人,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軍隊。根據《2011中國軍力報告》,陸軍規模為125萬,部署坦克7,000輛,裝甲運兵車5,500輛,步兵戰車2,200輛,火炮25,000門。海軍擁有水面主力戰艦75艘,潛艇60多艘,大中型兩棲登陸艦55艘,飛彈快艇80餘艘。空軍飛機2,800多架,其中約1,700架為戰鬥機和攻擊機。解放軍有專門的彈道飛彈部隊,彈道飛彈規模約1,3001,900枚。


  () 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公安部隊


中國人民武裝員警部隊(簡稱武警部隊武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之一,屬於國務院序列,由國務院和中央軍事委員會雙重領導。武警部隊的總兵力估計達150萬,包括超過半數的80萬內衛部隊以及公安邊防部隊、公安消防部隊、公安警衛部隊、黃金部隊、水電部隊、交通部隊、森林部隊等。其中內衛部隊主要任務:一是承擔固定目標執勤和城市武裝巡邏任務,保障國家重要目標的安全;二是處置各種突發事件,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三是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和執行搶險救災任務。


  () 中國將在釣魚台列嶼上對日練兵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美國已經藉“重返亞太”的政策來進行新一輪的對中國圍堵戰略,許多中國周邊國家受到此一政策的鼓舞與暗示,而紛紛與中國進行領土上的爭執。目前,有許多中國的政治與軍事專家表示,中國不能坐等此一情勢自然發展下去,因此對周邊某一國家進行領土保衛戰爭是有其必要的。其中,最被中國網民鼓譟的對象就是對日本進行「釣魚台列嶼」保衛戰,因為師出有名,且效益最大。與日本在釣魚台列嶼進行有限度的軍事衝突,一來可以對中國周邊國家產生殺雞儆猴的效應,二來可以讓台灣不敢自恃有《美日安保條約》以及《台灣關係法》的保護傘,三是以實際行動回應日本對外宣傳“無領土爭議”,以促其承認該島嶼有爭議,而對內外進行自我約束。但是因為「美日安保條約」及於日本有行政管轄權的“釣魚台列嶼”,美國勢必介入,因此中國如何誘使日本先行開打,以及如何恐嚇限制美國的介入,都是必須謹慎沙盤推演的。


五、「中國崛起」的社會上表現


  () 計畫生育將造成重大負面影響


中國實施計劃生育的背景是減少國家的經濟負擔,雖然有一部分的道理存在,但是也衍生出許多問題,其中一個副作用就是中國人口逐漸老化,到2020年,中國25%的人口都將退休,屆時中國將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缺乏,以及老年人的「養老難」的社會問題。並且由於中國原來的重男輕女觀念,導致了中國新生兒的男女比例失衡,因此目前中國社會已經出現「結婚難」的社會問題。


  () 通貨膨脹將造成重大社會問題


21世紀的前十年中國廣義貨幣發行量(M2)年均增長約為18%,是官方GDP增速的近兩倍。貨幣發行超過財富增長,這是中國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對通脹規模的估計,國家統計局、發改委和銀行界的預估差別極大,幅度居然在5%15%之間,顯示中國通脹嚴重失控。中國商務部長2010年怒斥美國,高調批評美國亂印鈔票、導致中國通脹加劇。顯示人民幣因為從未與美元真正的「脫鉤」,故導致「輸入性通脹」。為了避免通膨指數飆升,中國把重要的房價排斥在CPI計算之外,但是人民不可能對房價無感。中國對於通膨問題尚無根治的辦法,僅能運用貨幣手段抑制通脹,但因為不敢一步加息到位,或是一步升值到位,或是邊加息邊升值,因此成效不彰。對於一勞永逸的辦法──開放貨幣市場讓人民幣自由兌換外幣,中國尚不能形成共識。


  () 貧富差距將造成嚴重社會對立


中國2000年公佈最後一個“堅尼係數”官方數據:0.412,以後便停止並拒絕發布其“堅尼係數”。20121210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在北京發佈的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家庭的“堅尼係數”為0.61,大大高於0.44的全球平均水準。中國的富人大多擁有房地產,窮人則應付日常生活開銷已有困難,但因為中國此時正面臨通脹和房地產泡沫雙重夾擊之下,不緊縮信用則通膨繼續飆升,一旦流動性短缺或利率上揚,則泡沫破滅對市場的打擊,足以使憤怒的民眾走上街頭,因此中國正處於施藥的兩難局面。


  ()失業問題將帶來社會治安敗壞


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資料顯示,2010中國城鎮勞動力人口為34624萬人,20117中國城鎮整體失業率為8.0%,由此推斷中國20117月失業人數超過2770萬人。其中,51-55歲勞動者失業率高達16.4%。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21-25歲城鎮勞動者中,大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勞動者,失業率為16.4%,遠高於其他受教育程度的勞動者。20127月,中國城鎮失業率為8.05%,較20117月高出0.05個百分點。青年勞動者的失業率上升,老年勞動者的就業形勢好轉。由於年輕人對於困苦生活的忍受力差,且八○年後青年人並未經歷過共產階級鬥爭,因此有如初生之犢不畏虎,經常透過網路傳遞訊息參與各種反社會活動,形成治安上的一大隱憂。


 


第三章:「中國崛起」是必然的結果嗎?


一、「中國崛起」的因果關係


  () 改革開放是「中國崛起」的主因


「中國崛起」的主要內涵就是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而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的肇因就在於1979年起的改革開放政策,因此可以說“改革開放就是中國崛起的主因”。但是中國在經濟上的改革開放一開始並不是很順利的,因為首先作為試點的都是國有企業,採取的是「放權讓利」的作法,結果反而是造成經濟上的供需失衡與政府財政赤字的增加。因此,中國被迫改向,從非國有企業以及非計畫經濟上著手,於是私有企業開始興起,持續30年的改革開放政策,終於創造出「中國崛起」的亮麗成果。


  () 冷戰結束是「中國崛起」的助力


1989年,中國在改革開放10週年時爆發震驚中外的六四「天安門事件」,造成中國形象的重大貶抑,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經貿關係又重回過去低迷關係。所幸,隨著蘇聯的解體以及東歐共黨勢力的消退,以及國際意識形態的漸失,各國人民從核子戰爭邊緣慶幸逃生回來,開始追求和平與和解,中國立刻成為西方資本家投資的目標,因此長達二十年的外資大量湧入,造成了中國從經濟崩盤的危機中,轉變為經濟快速成長,冷戰結束之功不可沒。


二、「中國崛起」的發展變數


  () 內部動亂是阻礙「中國崛起」的最大變數


「中國崛起」尚在努力之中,並未到了可以完全放心的地步,這是因為「中國崛起」的根基尚未牢固,阻礙「中國崛起」的變數仍多的緣故,其中的最大變數就是中國內部的動亂頻仍。中國內部動亂的原因很多,除了與少數民族的種族矛盾之外,農民的三農問題,工人的就業與勞動條件問題,全民都要面對的通膨問題,以及潛在的房地資產泡沫化與金融危機問題等等,都將是引爆中國局部與全面性動亂的禍源,中國目前並無徹底解決這一些問題的有效辦法,只能採取封鎖消息以局部消除的暫時性手段,因此問題可能越積越多,積重難返。


  () 貿易保護是減緩「中國崛起」的世紀災難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美國與歐洲各國可能會選擇以貿易保護的手段來提振自身的經濟,中國的商務部長不斷地在提醒歐美各國斷不可採行貿易保護主義,因為這將是另一場經濟上的世界大戰,沒有哪一個國家將因此獲利。預測歐美各國對中國採行的貿易保護措施,可能有“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徵收碳稅”“徵收傾銷稅”等劇烈手段,因此將導致中國的產業大量外移,造成中國也要被迫採取反制措施,因此必然會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三、「中國崛起」的未來預測


  () 中國將加強分配的合理性以消弭動亂根源


中國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只是社會福利無法全面落實,主要的原因還是財政問題。但是由於中國目前的稅率已經是世界上最高水準,因此經由加強徵稅來達到“二次分配”的空間其實並不會太大,沒有財政上的支持,政府就無法興辦各種公益性事業。況且中國的稅制其實並不符合擴大內需的設計,企業經營外貿生意的獲利機會大於經營內貿生意,因此除非中國在短期之內大幅度的改良稅制,並調整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劃分,推動政策進行有效的一次分配與二次分配,否則中國內部的動亂根源難以消弭。


  () 中國將加強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以突破圍堵


中國面對以美國為主的新一輪“圍堵中國”的鬥爭中,雖然有絕不能輸的壓力,但也有不能太贏的矛盾。因為中國的周邊國家對中國本來就有“宗主國”復甦的心理壓力,如果讓這一些周邊國家感受到中國將繼美國而成為此一區域的新霸主的話,那這一些國家必然會援引美國力量以求左右逢源,如此則中國將陷於長期與美國勢力糾纏的困境之中。由於中國周邊國家目前都致力於經濟發展,因此中國可以藉由大量的經濟投資來對這一些國家產生實質的影響力,並藉舉辦“多邊會議”來建立與周邊國家的政治互信與合作關係,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必有能力突破美國的新一輪對中國的圍堵。


 


第四章:「反中國崛起」的勢力與作為


一、「中國崛起」的受益方與受害方


  () 「中國崛起」的受益方


中國人民當然是「中國崛起」的最大受益者,除此之外,香港澳門北韓南韓日本台灣以及整個東盟各國都有不同層度的受益情況。北韓中國的援助與外交照顧而能苟延殘存。香港澳門因為回歸中國而受到特別照顧。南韓則在中國大筆投資與傾銷商品。日本則銷往中國大量科技材料獲利。台灣的外匯幾乎全拜與中國貿易順差之賜。東盟各國則因與中國為自由貿易區而能大量銷售原物料。因此中國的周邊各國幾乎都從中國獲得到相當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中國的外匯儲備大多數都拿去買美國國債劵,因此美國也間接成為受益方。


  () 「中國崛起」的受害方


誰是「中國崛起」的受害方?最主要的受害方應該就是美國,因為中國採取匯率盯住美元的做法,而中國的利率又遠高於美國,使得許多美元流入中國去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美國因此失血嚴重。而且「中國崛起」也造成美國難以獨霸全球的局面,中國倡議的多邊主義比起美國奉行的單邊主義在國際上更為吃香,因此美國為了國家利益,已經開始進行新一輪的“圍堵中國”戰略。而日本因為懼怕中國在崛起之後會清算過去日本侵華的舊帳,因此也自覺是受害一方。


二、「反中國崛起」的勢力與集結


  () 「反中國崛起」的勢力


1.  國─美國以維護國際秩序為藉口,全球各地佈兵,已然是世界上的霸權者,面對「中國崛起」,美國深有警惕,因此在反恐戰爭告一段落之後,立即“重返亞太”,目標鎖定“圍堵中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2.  本─中國日本有侵華舊帳未結,中國在東海採油,日本又叫囂不已,“釣魚台列嶼”不僅關乎國家主權,也是日本能否將經濟海域伸入大陸棚而要求平分東海採油權益的法理關鍵所在,因此中國日本的“釣魚台列嶼之戰”恐不能免。


3.  度─印度中國曾因領土爭議有過邊境戰爭,中國又長期援助印度死敵巴基斯坦發展軍備,敵對態勢分明,印度人口有11億之眾,英語系國家又與俄羅斯交好,庇護西藏流亡政府,軍備不差,並有俄羅斯軍武之暗助,實為中國隱患。


4.俄羅斯─俄羅斯繼承蘇聯解體之後的國際地位,雖然不能與美國相抗衡,但是對於接壤數千公里的中國卻有不能養虎為患之悟,兩國自清朝起就有戰禍,中俄兩國目前似無爭端,但中國許多對手國家或有得到俄羅斯之暗助,中國必須注意南北夾擊兩面作戰的可能。


5.  南─越南就獲得俄羅斯軍武的暗助,因此2013年將有可載空對海飛彈的蘇愷30飛機部署,其主要目的就是與中國一爭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主權,因為目前西沙群島大部為中國海軍所據,南沙群島太平島台灣官兵駐守,越南於兩群島中皆於海中打樁架屋,準備奪島。2012越南西沙群島小區域採油所得已達全國GDP的三成,並以此所得來發展軍備,其目的不言可喻。中國越南30年前曾有邊境戰爭,衝突持續10年,兩國宛如世仇。


  () 「反中國崛起」的集結


1.美日韓連線─此一連線以美國為主,日本為輔,以《美日安保條約》為憑藉,於琉球部署重兵,並藉口北韓挑釁而於黃海聯合軍演,“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警告中國之意甚明。


2.俄印越連線─此一連線以俄羅斯為首腦,印度越南為手腳,期當印度越南對中國再起邊境爭端時,三國同時發難,以令中國不能頭尾兼顧。因為俄羅斯印度都有長程導彈,亦有核子彈頭,使得中國不敢擴大戰事,而三國皆使用俄羅斯軍備武器,開戰有利於俄羅斯國防工業發展,而且此三國與中國接壤之處皆是群山峻嶺,易守難攻,縱深又長,補給不易,不利征戰,故有以恃之。


三、「反中國崛起」的作為與目標


  () 「反中國崛起」的作為


1.消極作為─「反中國崛起」勢力中,特別是美國,經常利用各種媒體來宣傳「中國威脅論」,其內容包含「中國產品威脅論」「人民幣匯率威脅論」「中國武力威脅論」等等,意圖藉妖魔化中國來形成輿論,以促成國內立法對中國採取貿易保護措施。


2.積極作為─「反中國崛起」勢力中,特別是美國,以“重返亞太”煽惑中國周邊國家向中國爭取自認為合理的權益,因此整個東亞東南亞的情勢一下子瀕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歐洲狀態,南海就如同巴爾幹半島一樣,而當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感到不安時,美國會積極以局外最強大第三者身分,呼籲任何紛爭都需要國際共同解決,從而輕易介入日本南韓東盟集體制衡中國崛起的行列之中。因此當2012419印度試射洲際導彈成功之後,華府傳統基金會說,白宮對此感到欣慰,因為縮短了印度中國的飛彈差距。美國一副唯恐天下不亂的樣子,因為利用印度來牽制中國,正符合華府的利益。


  () 「反中國崛起」的目標


1.顯性目標─「反中國崛起」勢力將以金融秩序、市場經濟、環保限制、人權價值等理由對中國經貿施加額外限制,使得中國經濟成長減緩,甚至倒退。


2.隱性目標─「反中國崛起」勢力將以各種隱晦方式促使中國與周邊國家進行“台海軍事衝突”“釣魚台列嶼軍事衝突”“南海軍事衝突”,使得中國成為眾矢之的,然後周邊各國將連結構建出“圍堵中國”的同盟。


 








筆者寫作本文,係因為有鑒於台灣由於歷史宿命以及時空的巧妙安排,必然將要成為「反中國崛起」勢力與中國鬥爭周旋的工具,此一安排對台灣何其不幸,但台灣能否擺脫此一宿命,兩岸之間能否因「中國崛起」而有真正的福祉,是筆者擬藉本文與各先進共同探討的議題。本文共分成三篇十二章,第一篇名為《我們對「中國崛起」應有的認知》,第二篇名為《「中國崛起」對台灣的利害關係》,第三篇名為《台灣在「中國崛起」中的角色與願景》。由於文長,將分篇刊載。







筆者寫作本文,係因為有鑒於台灣由於歷史宿命以及時空的巧妙安排,必然將要成為「反中國崛起」勢力與中國鬥爭周旋的工具,此一安排對台灣何其不幸,但台灣能否擺脫此一宿命,兩岸之間能否因「中國崛起」而有真正的福祉,是筆者擬藉本文與各先進共同探討的議題。本文共分成三篇十二章,第一篇名為《我們對「中國崛起」應有的認知》,第二篇名為《「中國崛起」對台灣的利害關係》,第三篇名為《台灣在「中國崛起」中的角色與願景》。由於文長,將分篇刊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愚人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