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715364

 

Lin bay 好油》先別管國人買不起房子了,你知道農民也買不起農地嗎?

沒有農地,何來農民與農業?政府做為協助農業發展的角色,若不能協助有經營能力的農民或農企業取得農地並有效利用土地,什麼農業政策方向都是空談。農民如果從農賺不了錢,最後只會走向炒作農地一途,再多的口號、再多的補助,也只是加速農業的衰敗,而農業全球化的競爭,並不會因為台灣的停滯不前而停止。
作者:Lin Bay 好油2016-06-01 18:18

Lin bay 好油

房價屢創新高不是新聞,新聞內容當中值得注意的是「房價所得比」這個名詞。房價所得比是將購買房屋的總價除以家庭年所得,精確一點是「房價中位數除以家戶所得中位數」。而房價所得比所代表的意涵,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是15.75,意即在台北市不吃不喝不消費的條件下,必須工作15.75年,才能買得起一間房子。

如果房屋價格與所得有房價所得比,那麼農地是否也有農地所得比?

用一樣的邏輯來看,農地所得比是購買農地的總價除以農業所得,農地價格中位數除以從農所得中位數。

台灣的農地所得比有多高?

不妨就以筆者居住的區域,嘉義太保這邊的東勢寮為例:假設被劃進高鐵重劃區的土地一公頃約台幣6500萬,若以一二期都稻作、裡作硬質玉米來計算可得出以下:

水雜輪作一公頃農作總營收。(作者製表)

6500萬/172,327=377.18

一公頃農地所得比是377。也就是說,如果用一公頃的面積從事水雜輪作等糧食作物,必須要不吃不喝377年才買得起一公頃的土地。

再以水上鄉塗溝村附近較靠近交流道的農地來看,一公頃價格約1500萬,該地農地所得比是87.04,也就是說,靠從事糧食作物生產,最理想的情況要不吃不喝87年才買得起一公頃的農地。

農業是產業,還是社會救濟?

在進入令人咋舌的農地所得比之前,我們先來討論,要以從農維持生計,需要耕種多大面積的地才足夠?一個租農地從事糧食作物耕種的農民,算下來至少要承租5公頃以上的土地進行耕作,才能勉強維持生計

只有三四分地的糧食作物種植收入,無法維持正常家計收入,偏偏國內這類兼業農的比例非常高,但這是互為表裡的結果,若純靠糧食作物小面積種植來維持生計,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農民兼職增加收入是必然。而這個現象讓我們思考的是:農業究竟是一個產業?還是社會救助?國內長期以來的錯誤補貼政策,已經讓農產業往畸形的方向發展,兼業農的佔比高,就是一例。

農業究竟是一個產業?還是社會救助?國內長期以來的錯誤補貼政策,已經讓農產業往畸形的方向發展,兼業農的佔比高,就是一例。(圖:作者提供)

有利可圖的產業,不用高調就有新血搶破頭,至於那些大聲呼籲的....

由於兼業農民比例偏高,再加上農村高齡化等問題,政府與媒體不時大聲呼籲,鼓勵新一代青年加入農業為農村注入新血。而這些呼籲,跟遇到問題就發貼紙或辦作文比賽一樣可笑。因為一個體質優良的產業,大家都會搶破頭投入,根本不用擔心沒有新血。

回到上述農地所得比的問題,以這樣誇張的農地的價格,到底有幾個年輕人能買得起農地從事農業?有人說,農地貴那就不買地,租地就好。但事實上,就算是租地耕種,也是困難重重,一來農民擔心農地租出去之後,被盜採土石再以廢棄物回填,因為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使得租地變得謹慎,二者,休耕補助有45,000元可領,與其將地租給來歷不明的陌生人,只拿一年九萬左右的地租還要擔心農地非法使用問題,倒不如休耕領補助比較實在。

也因此,實際上能租到農地的農民,多半是因為地緣或親緣關係,或是有熟人願意擔保,一個充滿熱情的「新血」在沒有親緣、地緣以及人脈擔保的情況下,要在人生地不熟的農村租到一塊可耕種的地,根本難如登天。

農業的世代交替

筆者這幾年在各農產地穿梭,遇到許多「農二代」,這些農二代多是就讀農業相關科系,畢業後就回家協助經營,少數的農二代則是原本在其他產業工作,因為不忍父母辛苦、家裡沒人接班等原因而回來繼承農業。

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農二代也有著不同思維,通常一畢業就返家的務農的農二代,較有經營或新農業的觀念,認為父執輩那套無法面對未來的競爭。中途返家接班的,多數懂得利用自身產業的工作經驗,將其他產業的思維帶入農業生產管理。

有些農二代專攻花卉蔬果,利用自身專業、精準的生產、排程生產的控制,穩定產出品質優良的蔬果,再結合便利的物流,繞過現行的拍賣或行口系統,直接供應給末段需求者,獲取更好的報酬;而有些農二代則專攻大面積種植糧食作物,利用農業機械、病蟲害與肥培管理、再導入企業化經營管理,為糧食作物加工生產,提升收益。

在競爭下,農民的知識、技能與經營能力往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已很明顯,台灣在農業世代交替與傳承的過程中,青壯農民必須引領傳統農業工作者一起面對市場競爭,而傳統組織的形式也應該從合作社形態逐漸轉型為農企業,對土地有效利用,以專業加工生產,企業化的經營管理,並且大量聘請在地農業工作者,農村才有可能發展。這樣的發展模式,就以台南新化瓜瓜園為例:配合契作的農民約有一百多人,但這樣的農企卻能聘用近500位當地居民將從事地瓜加工生產,照顧農村將近500個家庭,這類型的農企對於農村發展才真的有貢獻。回過頭來,倒要問問那些標榜「為了土地正義」的農運團體,請問你們所從事的「農業」聘請了幾個員工,又創造了農村幾個就業機會呢?

農業單打獨鬥的時代早就過去了,唯有集體合作,才能有效提升農地的利用。

沒有農地,何來農民與農業?政府做為協助農業發展的角色,若不能協助有經營能力的農民或農企業取得農地並有效利用土地,而只是放任農民低效益地利用土地,什麼農業政策方向都是空談。因為農民如果從事農業賺不了錢,最後當然只會走向炒作農地一途。若不能解決農地有效利用的問題,再多的口號、再多的補助,也只是加速農業的衰敗,而農業全球化的競爭,並不會因為台灣的停滯不前而停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愚人老爸 的頭像
    愚人老爸

    愚人農場夢幻雞

    愚人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