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願景工程的讀後感: 夢幻雞滴雞精是台灣人的驕傲 也是台北人的驕傲 !!
台灣首都是台北
大台北地區有近五百萬消費人口
台灣北部不適合農業生產 尤其是台北市與新北市
23年前愚人農場有一個夢想
就是在新北市深坑區建立一個頂級的有機的生產基地
經過23年的持續堅持努力 我們做到了 !
愚人農場在台北的有機農場裡生產的夢幻雞是北台灣最具代表性最頂級的農產品
夢幻雞信義店在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88號 與您有約 歡迎您預約蒞臨鑑賞
夢幻雞滴雞精是台灣人的驕傲 也是台北人的驕傲 !!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php?ART_ID=4894
採訪側記/日重產地標示 為農民辛勞說「故事」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日本採訪
每次去日本,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無論學校、餐廳或超商,總能輕易看見農民的身影,一籃籃的蔬菜、水果,冷冰冰的價目表旁,可以看見大大的護貝紙張,寫上農民的名字、農場、農法,還有他一家大小抱著蔬菜的笑容。買一包米回家,煮飯時也看得見碗中粒粒白米,是哪位農民的辛苦結晶。
抵達京都第一天,為了到龍谷大學採訪,住在學校附近的小旅館,那邊是伏見區的一個小站,傍晚散步逛進一家小超商,一整櫃的米產品琳瑯滿目,無論是包裝米,或是梅子粥、玉子粥的速食包,或是類似年糕的米餅,還是米麵條、白飯速食包,一定會寫上產地。
這些米來自北海道、新潟、豐岡,有些是由一群人種植,包裝印有他們的照片、理念,消費者可以透過包裝,很輕易地認識辛苦的農民,也許可以多一些信任、多一些疼惜、也少一些浪費。在豐岡採訪白鸛酒時,更能證實故事的重要性。
台灣食品大多標示「出產地」,然而「生產地:台灣」意思是,產品在台灣加工。但究竟原料來自何處?消費者往往摸不著頭緒,久而久之也不那麼在乎了。相對地,不被消費者重視的農民,辛苦種出的稻米,大多交給公糧、或給碾米廠收去,以量計價。
以量計價的後果,逐漸讓農民以生產為目標,呵護土地、減少用藥,成為其次。有些理想性較高的農民,轉以追求有機農業,撐過三年陣痛期、達到標準,在有機商店販售,打平過去的損失,獲得較好的利潤;但撐不過的,即使知道農藥不好,但友善土地生產,難以獲得政府支持、消費者也看不見。
這類的台灣小農要販售所謂友善土地的農產品,總是要靠自己自產自銷,設計品牌、LOGO,設計網頁、或在臉書上費心說明,才有機會打出一片天。相對地,日本的農民卻幸福許多,政府會想盡辦法替農產品找出路,交通要道有千餘家「道之驛」、全國有上萬家農民市場,販售當地農產品。
事實上,日本從上到下貫徹農業政策,現今可見嚴格標示產地、道之驛及農民市集等,幾乎都來自一九九○年代。當時日本即將加入WTO,以小農、家庭農場為主的結構,勢必無法與便宜的進口貨競爭,日本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集中在百分之三的國土,他們把握最大優勢「把產地當成消費地」,推動地產地銷、以農民市集為中心。
農民市集將生產者照片、資訊,提供給消費者,由各地農協(農會)負責檢驗,消費者知道誰在生產、生產者知道誰在消費,即使進口農產品便宜,但來源不明、身分不清,新鮮度也一定輸給國產。於是至今已有一萬六千多家農民市集、一○三○家道之驛,形成正向循環,正是日本用地產地銷對抗全球化的做法。
除此之外,日本嚴格要求稻米標示產地,來自廿年前一次冷夏,那一年,天氣影響稻作欠收百分之三十,在不得不進口情況下,消費者無法分辨,白米中摻雜加洲、泰國、中國稻米,從此以後,包裝米中日本、各國米各占多少,都必須寫得一清二楚。
台灣從二○○四到二○○七年,耗時三年建立農民市場制度,新竹已有相當成熟的範例,卻在政黨輪替後停頓,直到去年九月廿六日,花蓮兩家農會再次推成,每個月有七十萬元營業額、一年近千萬,證實農村絕非只有觀光潛能,農民市場更有其潛力存在,只是欠缺整合農村婦女、老農青農的能力。
常有人說台灣晚日本十年,但是友善土地、地產地銷及產地標示,台灣整整晚日本廿年。直到去年國內爆發進口混充米事件、嘗到苦果,農委會總算啟動台灣米標章,讓吉野家等示範單位標註台灣米,但顯然腳步仍慢了。到底時能跨出第一步?當台灣面對全球市場時,該如何提升農村競爭力,已經是刻不容緩。
【2014/08/04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