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產所 四元雜交雞 ----賺在網路文章


詳細資料請參閱: http://www.ansc.ntu.edu.tw/~meatlab/H07TG4TLRI.HTM


 


台灣土雞 畜試所「四元雜交雞」《H07》

 

 








      消費者多認為目前的土雞已不如原來的土雞好吃。 
    這些可能是土雞大量引用外國有色肉雞基因的結果。 
    (雖然飼料效率改進,但也造成雞肉品質下降) 
      
      台灣省畜產試驗所依據田間試驗結果, 
    擬提供畜試公系L12 ×L9)及畜試母系(L7× L11 
    給種雞場飼養,以生產「四元雜交雞」, 
    又暫命名為〝台灣土雞〞。 
      
      一般屠體重在 16 週齡時, 
    公雞約 1.4 公斤而母雞約 1.1 公斤, 
    其肉質佳、風味良好,頗受消費者之讚賞與好評, 
    其大小也適合一般小家庭之消費。 
    (土雞肉具有較鮮艷之櫻桃紅色,白肉雞呈較淡之褐紅色。)

 


     




    土雞適合的烹飪調理方式
     
      因土雞飼養期間較長(13-16 weeks),
    因此肉質較堅實,纖維細緻,同時含多量之結締組織,且風味較肉雞高,
    因此利用燉煮之方式,可久燉不爛,保持良好之口感。





    何謂土雞?
     
      根據『台灣畜產資源』所載:
    「本地雞品種甚多,毛色複雜,無固定品種特徵,體質強健,戀巢性亦強,
    適應環境之能力,較任何雞為大,並適於粗飼料。
    標準體重:雄 2.0 公斤;雌 1.5 公斤。
    年產卵 60~80 個,一個卵之重量自 37 45  g,不適產卵,宜於肉用。
    台灣民間飼養者,95%以上,屬於這類雞種。」
     
      所謂本地雞,應是華南雞種、日本雞種及其他引進台灣雞種混雜配種的後代。
    因為牠們為民間後院飼養的雞隻,未經選拔改良生產性狀,加上近親配種衰退,
    雖然長久在台灣生長繁殖,很能適應台灣風土環境,卻喪失了生產效率,
    無法與國外引進的白色肉雞競爭。
     
      仿土雞或黑仿雞的種母雞一般是以進口洋雞為基礎,
    只有種公雞才含有本地雞的血統。
    這類雞隻因為含有較多改良雞種的血統,所以飼料效率或種蛋產蛋率還不錯,
    但是都較晚熟且肉質並不如本地雞,
    而且消費者很容易由其雜色羽毛、黃色腳脛與矮小雞冠分辨出牠與本地雞的差別,
    因此才被稱為"仿"土雞。
     
      一般的分類,台灣現有的肉用雞大約可分為白肉雞、仿土雞與土雞 3 種。
     
      白肉雞是主要是由歐美國際性大育種公司所育成的,
    經由原源種雞場、種雞場而肉雞場等生產系列所生產出來最有效率的雞種。
     
      仿土雞與土雞則是國內種雞場自行交配出來的雞種,
    因都具有非白色的羽毛所以統稱『有色雞』以別於『白肉雞』。
    而土雞名稱的由來也是因為白肉雞的引進,
    為了將傳統後院飼養的本地雞與進口的白肉雞分辨
    而將之稱為『土』雞以有別於『洋』雞。
     
      目前市面上稱為土雞的種類繁多,很多種所謂的土雞其實並非土雞。
    那麼怎樣的雞才叫做土雞?
     
      目前一般所稱謂的土雞並不是一個品種,
    而只是養雞界、雞販與消費者對本省一類雞隻的稱呼。
    牠通常是具有大而直立的單冠、
    金黃至紅色或其他花色(一般以金黃為多)的羽毛、
    鉛色的腳脛,而最重要的是要有性成熟的外表才可上市。
     
      而仿土雞者通常體型較土雞為大,羽色原來多數為黑色,
    目前則多具紅羽只是色澤比土雞為深;
    腳脛顏色則無一定標準,黑色居多,但也夾雜有黃色、白色或綠色腳脛。
    仿土雞在 1213 週齡以前未達性成熟就出售,雞冠也較土雞為小。
    以上是一般養雞界的認定標準,
     
      其實原來消費者對土雞的概念是指白肉雞進口以前
    本省年節一般消費的本地雞。牠雖然不是純粹無混雜外來雞的本地雞,
    但卻是已在台灣繁衍多代,
    適應台灣風土、為民間喜好、體型小、細皮嫩肉、性極活潑的雞種。
    而且牠的飼養方式也有別於白肉雞,不僅不吃完全混合飼料,
    也必需有充份的飼養空間,使其運動以鍛鍊出富有彈性的肌肉。
    如果按照遺傳形質與飼養方式,台灣目前的土雞應可分為 3 大類。
     
      第一類土雞為遺傳與飼養環境方面都符合本地雞要件,數量極少;
    第二類是飼養環境符合者,而第三類則是外表類似本地雞之一般商業生產的土雞。 
     




    第一類土雞
     
      在全省各地原來都有,可是現在已接近絕跡,除非有心人士保存血統,
    否則均已混雜外來雞血統。
    此類雞隻在各地均有所不同,可能因各地人民喜好不同
    (譬如桃竹苗客家人一般喜好較大體型雞隻,其土雞體型亦較大),
    或因各地環境有所差別(譬如山區雞隻腳脛較長,沿海地區腳脛較短),
    因此各地土雞均有所差別。
    但這些雞隻仍有些共同特性,如:活潑、行動敏捷,
    但因小群飼養,近親程度嚴重,因此生長慢,較晚成熟,著肉不多,
    且產蛋少,母雞藾抱性強。因此生產的效率極差,售價極高,
    每公斤在  200 元以上。
    但消費者多認為只有這種真正的土雞才是珍貴的中藥藥引,
    適合開刀後或婦女產後進補。
     
      國立中興大學自民國 71 年起,從全省各地區蒐尋這類土雞,
    目前共蒐集保育新竹縣關西鎮、苗栗縣峨眉鄉、嘉義縣竹崎鄉、
    高雄縣內門鄉、南投縣信義鄉、台東縣富源鄉與福建省金門縣等 7 地區土雞。
     

    1. 關西與峨眉因為客家人聚居地區,因習俗喜好大體型雞隻,因此體型均較大。
      關西蒐集之土雞為單冠紅羽,
       
    2. 峨眉地區卻為核桃冠、棕色羽、眉骨寬、喙勾厚、
      腳脛長且體型直立類似鬥雞。
       
    3. 竹崎土雞羽色較深,不是黑色就是深紅色,
      也有很多雞隻帶有類似烏骨雞的黑肉特徵,其腳脛較為短細。
       
    4. 內門雞隻體型較小,但腳脛較長,其羽毛為淺紅黃帶灰藍色。
       
    5. 信義之土雞可能攙雜較多不同血緣,其雞隻各種羽色、腳脛顏色都有。
      因為信義鄉雖為布農族聚居地區,有些村落汽車無法到達,
      但因山地人並不重視本地雞種,
      只要是很好養而且很有肉就受歡迎。
      在山地雖少見白肉雞,但橫斑蘆花、奧平頓、紐漢西、
      洛島紅或鬥雞的血統都很普遍。
      山村每家都養有一些雞,也到處都可見母雞帶小雞,
      但各種羽色、腳脛顏色都混雜其中。
       
    6. 東部地區花蓮台東一代,以往最普遍常見的土雞是黑色羽毛黑色腳脛,
      頭小腳細且具有小鬥雞的體型。幾年前還曾見過,
      但在最近 4 - 5 年來已不見蹤影。
      東部有些農家仍飼養黑色羽毛黑色腳脛的鬥雞,
      但體型相當大,與傳統的東部土雞有很大的不同。
       
    7. 金門雞種年幼時為黑羽頭部帶有小白花斑,但成長換羽後就變成全身黑羽,
      腳脛也全黑。
     
      國立中興大學從 1982 年起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合作進行土雞育種工作。
    他們一方面自全省各地蒐集土雞,
    一方面研究土雞性能以瞭解土雞的性質,並訂立育種方針,
    同時挑選優秀土雞根據其性能形成不同品系進行閉鎖族群選拔改良。
    其目標以雞肉品質為主,其次才為生產效率之改良。
    目前已形成公系 BSHW Ny 5 個品系,
         母系 L1L2YD C 5個品系。
    公系以選拔早熟性為主,以雞冠面積為選拔指標。
    母系的公雞也是以選拔早熟性,但母雞則是選拔 40 週齡以前的產蛋數。
    各品系各經過不同世代的選拔,並經過母系間全互交與三品系雜交試驗,
    目前已決定以品系L2 D之雜交一代為種母雞,
    再交配品系B S 之雜交公雞以生產肉用雞。
    這些肉用土雞具有體型小,頭腳小,骨架細緻,羽毛緊密的外表,
    與目前市售土雞有很大的差別。
    經台北縣三芝鄉農會與台糖公司的試養,飼料效率在3.0左右,
    雖然飼料效率不一定比一般土雞的好,但其品質很受消費者歡迎,
    有供不應求現象。
     
     




    第二類土雞
     
      多飼於山坡地果林間,平時雞隻有廣大的運動空間,
    所以肉質較為堅實富彈性。
    在鄉村農家副業飼養的雞隻多屬此類,其雞隻或購自飼料店、雛雞販,
    或自留母雞孵蛋繁殖或種蛋託孵化場代孵,因此雞種在遺傳方面頗為混雜。
    然而這類雞隻因為粗放飼養,雞隻生產成本高,但肉質也較佳,
    售價也較高,每公斤在 120元左右。
    近年來也有專業大群飼養這類雞隻,
    在北部有相當固定的市場,售價也高,稱之為『山雞』,可惜這類公雞並無市場。 
     




    第三類土雞
     
      則是目前飼養數量最多的商用土雞。
    這類土雞的飼養環境類似白肉雞,均為大群同齡雞隻飼養於平飼雞舍,
    並給予完全配合飼料,育雛時給予保溫,也有防疫計劃,幾乎與白肉雞相同,
    只是在雞舍旁給予運動場,在 5-6 週齡以後讓牠們有較大的活動空間。
    由於空間較大,且有較乾燥的砂浴場所,雞隻外表看來都較活潑且羽毛光潔。
    一般在 8 週齡時公母分開飼養,而在 13-15 週齡時出售。
     
      此類雞隻在遺傳上也不是本地雞,也沒有固定的配種方式。
    各個雞場有不同的配種方式,但外表都是非白羽,主要以紅黃色羽居多,
    具有大紅直立的單冠與鉛色的腳脛。
    因為這些性狀都是簡單幾個主基因控制,只要引進基因雜交就很容易可將之純化。
    一般雞種來源有幾類,有自國外引進有色專用種肉雞(單冠但為黃色腳脛),
    而以具有鉛色腳脛的公雞(基因來源可能是本地雞)與之交配,再加以純化。
     
      此類土雞由於具有專用種肉雞的血統,
    因此生長較快,著肉較多,但種雞產蛋性能較差,且體型較粗大。
    有的引進生產褐色蛋的蛋雞(紅羽或黑羽,單冠,黃腳脛)
    與具有鉛色腳脛的公雞交配再純化。
    這類土雞的種雞產蛋的性能較佳,雛雞成本低,且雞冠較大,但著肉差,
    肉雞之飼料效率也差。
    無論是那一種來源,這些土雞的生產方式並不像白色肉雞或蛋雞以系統雜交生產,
    而沒有利用雜交優勢以保護自己的雞種。
    較有規模的種雞場是由自己的肉雞場挑選較好的雞隻作為種雞,
    而很多種雞場甚至由其他肉雞場挑選雞隻來作為種雞。
    由於產肉性能好的雞隻通常產蛋性能較差,
    而且以肉雞方式育成的種雞,產蛋性能也較差,因此種土雞的產蛋性能都很差。
    而種公雞則四處搜尋,由於較佳者不易獲得,
    因此都以人工授精進行繁殖,且每次授精量都很少。
    一般種母雞 4 天授精 1 次,每次僅注入無稀釋的精液 0.01 ml
    較低於一般建議的 0.03 - 0.05 ml,所以授精率偏低的問題也常發生。
     
      這種生產方式成本很低,只要努力搜集種雞,任何人都可以立刻成立種雞場。
    但若是一直由自己的肉雞中挑選種雞,由於雜交優勢的消失與近親衰退,
    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每隔 2-3 年就必需重新向外搜集種雞,
    能否繼續生產優秀的雛雞就很難有保障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愚人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