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轉貼網路資訊: 一位老農夫 水良伯 對大學生的演講稿


網址: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19584/



水良伯的演講稿








水良伯的演講稿
本文摘要:今年十月中,台中新社的農夫陳水良受邀到南台科技大學演講。面對大學生,水良伯坦言心情非常緊張,打從兩個月前就戰戰兢兢地開始準備。水良伯的演講稿如下,他很高興能在此與大家分享,歡迎有志青年跟他一起打拚。他的講題是:「二十一世紀,農業將是高科技的解藥,也是科技服務農業的新世代。」



前言


今年十月中,台中新社的農夫陳水良受邀到南台科技大學演講。水良伯學歷不高,卻勤奮好學,經常大老遠北上聆聽名人或企業家演講,再觸類旁通地運用到農業上。經典之作是,他以「藍海策略」在山上種出甜美優質的洋香瓜,跌破了眾人眼鏡。


六十多歲的人,眼中卻散發著年輕的灼灼光采,侃侃談著科技結合農業的未來夢想。這是我對水良伯最欽佩的地方。多數人到了這年紀都只想著退休養老吧。


雖然聽過數百場演講,不過輪到自己上台,面對的又是大學生,水良伯坦言心情非常緊張,打從兩個月前就戰戰兢兢地開始準備。水良伯託我整理的演講稿如下,他很高興能在此與大家分享,歡迎有志青年跟他一起打拚。


主旨:二十一世紀,農業將是高科技的解藥,也是科技服務農業的新世代


糧荒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都與糧食爭奪有關。為何至今沒有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因為二戰之後,世界開始綠色革命,各國都開始努力研究增產糧食的方法,研發出高產量的玉米、小麥,因應世界人口的增長。台灣光復之後,政府也透過種種政策,致力於增加糧食產量。


然而未來可能發生嚴重的糧食危機,為什麼呢?(此時台下學生們一臉疑惑:「會嗎?」)因為石油價格日漸上漲,食物運輸成本變高,也因為工業興起,破壞氣候生態導致天災越來越頻繁。糧食增產的速率,快要趕不上被天災破壞摧毀的速度了。


但是今日的台灣,糧食自主率只有三成。換句話說,如果發生糧荒,十個人有七個會餓死。然而現在台灣人大都豐衣足食,從未有糧荒的危機意識,實在不能夠掉以輕心。


台灣吃什麼,不能靠美國


美國人試圖要改變全世界人類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像是麥當勞的速食文化,還有孟山都的基因改造作物,直到最近的瘦肉精都是。


台灣人過去都以米食為主,但現在吃米和吃麥的量已經一樣多了,可是我們的麵粉幾乎全部都是靠進口,大部分是來自美國。也就是說,我們的糧食權有一大半都操控在美國人手上。如果他們發生天災,生產的糧食不夠出口了,那我們怎麼辦?


台灣人的飲食習慣,不能給美國人改變。台灣有台灣的原始風味,飲食要從小孩子教育起。 我想讓年輕人看到,我們台灣的農業是不能讓外來的食品文化改變的。


農村再生的關鍵


所以我希望年輕人能夠回流到農村,更希望他們能夠看到農村的新價值。農村要再生,不只是建設表面的硬體(像是富麗農村或一鄉一休閒),農村必須要注入新的人才和想法,才是真正的農村再生


我認為台灣目前應該發展高經濟價值的精緻農業, 讓年輕人務農也能賺到錢,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投入。一旦真的發生糧荒了,他們也已經具備務農的手藝,能夠立刻轉作糧食作物,馬上就可以上手。到時候台灣的農業人手才夠,才可能有自給自足的能力。



二十一世紀的農業將是高科技的解藥


科技業的人士表面上看起來戴著亮麗的光環,其實過著常人無法想像的辛苦生活。我認識一位工程師,他在公司每天都要花二十分鐘穿無塵衣,因為穿脫非常麻煩,所以都不去上廁所的,直接穿著成人紙尿布一整天。假日的時候他就去鄉下田園,尋求寬廣的視野來紓壓。


我認為高科技產業就算不是夕陽產業,也已經發展到極限了。未來,假日農夫或轉業務農的科技人會越來越多,所以我說農業是高科技的解藥。


農業真的沒前途嗎?


台灣的農業看似產值很低,農民看起來好像都是弱勢團體。我們現在社會都只注重士大夫,不注重農夫。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農民自己沒有站起來。


農民不自己站起來,為何一直要政府照顧你?農民自己先把自己看扁了,認為我只要去抗議就有錢。我一直強調,農夫的本色要呈現出來。


所有的產業都是生產者自己定價格,只有台灣的農民生產的農產品,不是由農民自己去定價格,而是受控在收購的商人手中。這導致台灣農業很嚴重的產銷失衡問題。


農民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敢花大錢去投資設備,因為他對自己產品不夠清楚,出來的品質不穩定,所以不敢定價。


美學加工,為農產品增值


人們以為農產品買回家,就只能帶到廚房那兩、三坪大的小空間。錯了,我們必須要創造更大的視野。


例如,一條絲瓜三十元,有沒有可能,賣到一條三百元?有可能的。如果我們將它曬乾成為絲瓜絡,再請巧手藝術家將它變身為精緻的藝術品,就可以大大提高它的價值。


再例如我在種的洋香瓜。你們知道為何洋香瓜要留T 型蒂頭?這是有典故的,來自於日本人。你們覺得洋香瓜的花紋像什麼動物呢?對,烏龜。上面的蒂頭形狀又像什麼呢?像白鶴。日本人認為,白鶴代表吉祥,烏龜代表長壽,所以一顆洋香瓜不只是一顆瓜而已,它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文意涵和藝術價值,這就是農村的美學加工。


台灣的農業勢必要創立自己的品牌。農產品要提昇附加價值,要創立品牌,就必須要有故事,有文化。農民自己明白自己產品的定位,才能奪回價格的主導權,才能跳脫當今產銷市場的惡性循環。



科技服務農業的新世代


不管在哪個世紀,農業都永遠不能荒廢。接下來就來談,農業要怎樣再創新世紀? 科技要怎樣服務農業?


準時上下班的打卡農夫?


農業過去都用很古老的方法。我就想,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為何不多多服務農業?有沒有可能,農夫就坐在電腦前面,電腦按鍵按下去,就灑水施肥?如果年輕人看到農村也可以這麼先進,是不是願意投入?


荷蘭的土地比台灣還小,可是農產品輸出卻是赫赫有名,他們的農業有許多環節都是用科技來處理。日本有所謂的植物工廠,全自動化設備,不受天候影響,植物生長有如工業量產。他們的農夫每天準時上下班。


用腦筋吃飯的年代


五十年代,台灣很貧窮,我們是用嘴巴吃飯。經濟起飛的八十年代,台灣人是用眼睛吃飯,講求好看、漂亮,進口的再貴都買來吃。但是到了現在二十一世紀,我們是用腦筋吃飯。


不同的年代,消費型態不一樣。如今,生產者沒有和消費者面對面,是農業最大的致命傷


如果我用科技服務農業,你對我的產品就更有信心。譬如,你只要加入會員,就可以二十四小時看到我在田裡的工作情形。農業可以這樣走。


親自下田才明白


農業比任何東西都更深奧,只是看你有沒有用心。


上次漂鳥營,有個園藝系博士,畢業後又在農藥科技公司上班三年,她總共在這個領域鑽研了十幾年。她聽了我講兩小時的課,課後跟我深談很久。她說,她讀了這麼久的書,還是覺得有一道跨不過去的壕溝。我說,癥結在於,你雖然了解很多理論,卻沒有實際種過田。


專業和專家,不一樣。農業的經驗,不是書本可以磨出來的。農夫是每天在和植物對話,和植物共同生活。要真正進入農業,還是必須親自下田,才能抓到那種天地與生命互動的頻率和磁場。


天災,可以說是老天爺對於人類智慧的考驗。如何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尋求平衡?目前我們看到的天災,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務農的人,是最接近土地的人,要破壞或是要保護,都看他。我們在談地球要永續,農人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我沒讀什麼書,但我說,現在知識不值錢。因為有電腦,要查什麼就上網,十分鐘就可以找到知識。現代社會需要的新一代農民,是有智慧的農民,而不是有知識的農民。


要改變農業的現況,最重要的就是先改變觀念。你們就是我這個老農夫最重要的夥伴,我想請你們一起響應,共創台灣農業的新世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愚人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