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資訊:

 

管中閔:台灣要看見自己困境
記者林毅璋/台北報導/聯合報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昨天接受廣播電台專訪時表示,早就沒有「亞洲四小龍」,這是過去的說法,不適合再強調。他說,台灣不應該再停留在過去的光榮,要努力追上世界潮流,「台灣要自己看見面臨的困境」。

 

「亞洲四小龍」一詞是指自一九七○年代起經濟迅速發展的四個亞洲經濟體,包含台灣、韓國、香港與新加坡,一九九○年代後較為少用。

 

這四個國家共同點在於過去雖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卻把握西方國家向東南亞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資金和技術,並利用本國價廉物美的勞動力進行加工與國際貿易,成為繼日本之後的亞洲新興經濟體。

 

 

學界曾歸納四小龍成功原因,包括都處於強調勤勞、節儉與重視教育的儒家文化背景;受到西方價值觀影響朝民主國家發展,以及政治相對穩定,能施行計畫型經濟等因素。

 

然而,時至今日,管中閔直言,新加坡國民所得早已超過台灣一倍以上,他們不會覺得和台灣站在一起。韓國則是「G20」高峰國之一,舉辦各種重要會議,經濟實力要挑戰日本,「眼中早就沒有台灣」。至於香港,則是掛在中國大陸這隻巨龍背上,飛起來時也看不見台灣。

 

管中閔指出,台灣近幾年經濟低迷,國內經濟曾在一九八○、九○年代狂飆,很多人都認為明天會更好。然而,就因曾經好過,當盛況不再,國際環境又對我們不利,加上韓國與中國大陸崛起,國人充滿焦慮不安。

 

管中閔認為,追求經濟成長雖不能放棄環境,但過多限制將造成經濟無法成長。他舉例,石化產業鏈有高達上兆元產值,但國內卻因各種原因停建國光石化。像新加坡雖只是彈丸之地,卻也有石化業,星國訂定環保高標準,且標準相當透明,相較之下,台灣環評程序卻十分漫長。

   
四小龍不再…台灣定位是什麼?
記者林毅璋/台北報導/聯合報
如果台灣不再是「亞洲四小龍」,那我們的定位是什麼?學者認為,台灣已不是當初緊追在日本之後的那四個新興國家之一,更可能已從第二領先群中退出,還要擔憂被過去屬於第三層、第四層的亞洲鄰國追上。

 

現在談Asian Tigers 分為老的與小的

 

 

 

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說,現在國際講「Asian Tigers」都把馬來西亞、泰國與印尼,甚至中國大陸算進來,可分為老Tigers與小Tigers。

 

台灣甚至輸給第三層、第四層國家

 

 

 

他說,亞洲國家過去那種第一層是日本、第二層是四小龍、第三層是其他國家的關係已被打破,在很多面向上,台灣已不再是第二層領先群,許多我們自認是第二層國家的指標也開始動搖,如以四小龍來看,台灣無論是經濟成長率、或薪資成長都相對落後,甚至輸給第三層與第四層國家。

 

其他國家找到定位 已不在乎幾小龍

 

 

 

國民黨立委江啟臣說,討論幾小龍、幾大龍其實沒有意義,重點是台灣經濟要如何進入新的階段,以提高國民所得、促進就業;台灣應重新尋找區域與國際經濟的定位,設定新的產業目標,「其他國家早就不在乎幾小龍」反而找到自己的定位,且方向明確。

 

中經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馨蕙說,近來發展快速的國家如印尼與馬來西亞,與其政府推出很多大型公共建設有關;而香港與新加坡則是以開放態度,融入區域經濟、引入外資投資。

 

她說,「落實經濟計畫、不封閉而更開放」是老的「Asian Tigers」國家保持優勢,新的「Asian Tigers」後來居上的最大特徵。

   
台灣大學畢業生起薪26K 四小龍最低
記者周小仙/台北報導/聯合報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昨天說已經沒有亞洲四小龍,提醒台灣要面對自己的問題。人力銀行業者指出,台灣的年輕人除了要面對低起薪、薪資不成長的困境,惡劣的就業環境還會衍生更多問題。

 

根據勞動部、韓國經營者協會(KEF)、新加坡人力資源公司與香港的統計,亞洲四小龍台、韓、星、港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的起薪,分別約是二萬六、七萬四、六萬七與三萬五;即使考慮四地的物價因素,台灣也是四小龍最低。

 

一○四資訊科技集團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指出,與亞洲其他三小龍相比,台灣並不乏高薪職務,特別是需要中高階人才的科技產業,但因為這些職務需要的是專業人才,而台灣卻存在大學學歷過度氾濫、產學落差大,導致社會新鮮人同質化高,薪資自然起不來。

 

另一方面,台灣一直喊著要調整產業,但調整過程必須面對方向尚未明確的混沌期,導致企業經營不易、獲利被壓縮,公司替員工加薪變成了天方夜譚。

 

一一一一人力銀行總監李大華分析,台灣科技業除了有轉型問題,還要面對韓國、大陸雙邊競爭,特別是台灣科技業以前採取「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模式,如今大陸的科技業反成為台灣的競爭對手之一。

 

除了看得到的薪資低落問題,李大華分析,年輕人在台灣職場看不到未來,紛紛轉向海外發展。他說,近年到澳洲度假打工,或是到新加坡、澳門工作的年輕人愈來愈多。

   
新聞眼/政府要帶我們往哪走?
本報記者黃昭勇/聯合報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昨天一席「早就沒有亞洲四小龍」的說法,雖不算是驚人之語,卻很值得我們深思:台灣的國際地位為何?台灣要如何定位?

 

從政治上來看,國內統獨的爭議,其實正好是台灣在國際關係上的兩大派。

 

台獨論者,長期有台灣前途未定論的說法,認為台灣在清朝割讓給日本後,就已經是獨立的國際個體;持統一看法者,則認為兩岸是不可分割的主體。

 

不論何者為真,法理論述為何,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國際關係,看的是實力。

 

台灣當年沒有大聲喊自己是亞洲四小龍,但國際媒體、國際分析家,都愛用這個名稱冠給台灣,就是因為台灣當時的經濟實力,構得上格。

 

從人口、土地來看,台灣在四小龍之中的先天條件並不差,但近年來,台灣政府的格局、民眾的自信心,就稍嫌不夠了。

 

廿一世紀,是經濟掛帥、人民當家作主的年代。

 

經濟不用說,台灣這幾年在朝向自由化跨大步,或追求國內的小幸福擺盪,一下子要強化製造業,一下子又想發展軟實力,先別說主管政策的官員有多頭馬車,光是政策本身就南轅北轍。

 

就像有個相聲橋段說的:我們都相信總統會帶我們往前走,但問題是不知道他想帶我們往哪走?

 

台灣以前有很多世界第一,光碟片、筆記本型電腦、雨傘、鞋…,甚至是新竹科學園區,到現在都還是中國大陸參訪團的第一志願。

 

但如今:台灣人愛看韓劇多於華劇,但不愛韓國人的強悍;羨慕新加坡的效率但不屑他們的強力統治;喜歡香港的奢華,但認為他們沒做主的能力。

 

台灣人可以說出很多不愛的、不認同東西,但說不清要什麼?要往哪去。

 

找到定位,才能努力。

 

過去台灣民眾以為把領導人選出來,國家方向就有了。現在,我們更應該大聲主張我們要的定位,想達到的國際地位,才能以舉國之力發展。

 

不管是不是四小龍,台灣都要強化凝聚共識,用台灣最吸引人的生活模式,打造出一個安居樂業的家園,才是努力的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愚人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