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人必須了解歷史 才知自己的定位 才能開創未來


以下文章 摘自網路 作者是誰 愚人不知道


愚人 致力將愚人農場發展成休閒性有機農場 期待能對深坑做出貢獻


                        以下便是 深坑鄉的完整歷史介紹:


深坑鄉位於台北盆地之東緣,西北、西南分別鄰近北市之     南港區和文山區,東端則和石碇鄉接壤;有106號縣道向西通    往木柵,向東則為通往石碇鄉之主要聯絡道路,而南港區則有     109號縣道可通往南港舊莊路一段。本鄉境內現有大小型工廠     共60家,主要均集中於世貿科學園區內,商業則專以供應居     民日常所需用品主,計有百貨、五金、雜貨、飲食等175家。    在行政區域方面劃分為8村197鄰,老街區則屬於深坑村所轄範圍之內。本鄉土地總面積約為21平方公里,佔台北縣總面積之百分之一。由於多山之緣故,坡度在30度上下,適合發展之用地僅佔全鄉五分之一左右之比例,多分佈在景美 溪之兩岸,此亦為深坑鄉都市計劃區之所在。以往因位於 都會區邊緣,對外聯絡不便之結果,不僅產業不願進駐,人 口也失去移入之誘因。但隨著北二高之完工通車,本地可就 近由木柵交流道經北二高主線,北向聯絡汐止、基隆,南向 通達桃園、新竹;此外,未來北宜高速公路之興建,還可藉 由石碇交流道就近聯絡東部之宜蘭、花蓮。

深坑發展史
原住民
       烏來泰雅族與秀朗社平埔族
台北盆地南緣地區,清代屬拳山堡,山脈綿延,靠近番界。這一帶生番屬
屈尺番,即分佈於烏來屈尺一帶的泰雅族。烏來泰雅族出般於台北盆地南部山區一帶,剽悍異常,時常出草,沿霧裡薛溪(今景美溪)南北兩岸,自木柵到深坑一帶,番害十分嚴重。
深坑地區和拳山堡的其他地區(景美、木柵、新店、坪林、石碇)一樣,
在潮代都屬平埔族秀朗社所轄,他們是屬於漢人所謂的熟番。根據文山地區的古契約顯示,秀朗社常和雷朗社混稱。原來雷朗社為雷里社和秀朗社合併而成,雷里社的社址在加蚋仔庄(今台北市雙園區),秀朗社本社在新店溪上游西岸挖仔庄(今新店市柴程里),平埔族則自稱War社(挖仔社),後在乾隆年間,秀朗社遭水災致耕地縮小,所以部份社民遷到今日秀朗地區,此時雷里社亦因加蚋仔庄的興起,受到漢人人口的壓力,社民人口漸少,雷里社與秀朗社剛好隔河相望,在雙方人口均不多的情況下,促成了雙方就近合併,成為雷朗社。
 
        「土目」與「番業戶」
  當漢人來到深坑開墾時,因此地屬秀朗社(或雷朗社)地,如欲開墾,必須先得到土目及番業戶的同意,並給予相當的代價,才能取得墾耕之權。雷朗社土目東義乃,其子君孝,孫君孝仔、潤福等人,是漢人在台北盆地南半部開拓時,必須面對的重要土目及番業戶。此外,韓敬元與潘光輝也是不可忽視的番業戶。深坑萬順寮溪南,最先時是由東義乃招漢人來開發的,其子君孝,又招漢人開墾大坑;東義乃的孩子君孝仔和韓敬元,在溪南墾拓中,是重要的番業戶,韓敬元還實際參與墾拓!
 
深坑最初的拓墾
       拓墾之背景
深坑位於景美溪流域中游,境內南有升高坑溪,北有萬順寮溪的流灌,提
供了漢人在此地開墾時灌溉上的便利。此外,景美溪早期的水運,以楓仔林為終點(彼時楓仔林尚屬深坑),也造成深坑在早期的交通上,扮演一個水陸轉運的樞紐角色。
  概括言之,早期漢人來萬順寮溪南開墾,大致是沿著寬約一百五十公尺到五百公尺的河岸平向東拓墾,其等高線高度為五十公尺。先民之所以沿河拓墾,其原因之一是距離河岸近,取水灌溉均甚方便;此外深坑屬山區,交通不便,利用陸路交通倒不如水路來得便利,是以居住河邊取其近便。
 
       溪北之拓墾
目前所知,最早來深坑開墾的是許宗琴。根據許氏族譜所述:「乾隆二十年
(一七五五年),宗琴公一房播遷深坑子新坡(陂)內開墾」。深坑舊名簪纓,有人說是指當初最早開墾人之名字,是否即指宗琴兩字之閩南音,則有待近一步考證。其次開墾的中心為萬順寮此一地名之起源,相傳於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因有泉州人張萬順開闢今萬順村一帶土地而得名,但此說並無其他資料佐證。另一值得注意的說法是:乾隆四十六年,吳伯洪、張冶金、高鐘潭、高培吉、陳光照、高鐘(疑漏一字)等,與秀朗社番業戶君孝仔約定,開闢萬順寮莊,設立民隘,防禦山番。後來高姓一族向秀朗社番得深坑仔莊開闢之權。至於土庫莊其開墾時間在乾隆、嘉慶間,而建莊時間則不晚於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年)。
 
        萬順寮隘的設立
台北盆地南緣,山脈起伏,地近番界。清代初期,景美溪流域漸次開發,
威脅了泰雅族棲身遊獵的場所,造成原住民報復,番害頻仍。據耆老表示,番人常從猴山坑口下山殺人。猴山坑接近萬順寮,這可能是萬順寮設隘之因。萬順寮隘設置的歷史,可上溯到乾隆中葉,至少在乾隆三十年以前就已設立。開墾萬順寮的高培吉曾經僱人把隘闢墾,後來高槐青繼高培吉之後接掌隘首。
        溪南五莊的開發
在溪北萬順寮地區墾務進行的同時,溪南的拓墾活動也已經展開,其過程
更為鞎辛


宗族與拓墾:
宗族
在漢人拓墾台灣的過程中,宗族往往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憑藉血緣關
係再加上地緣意識的凝聚,漢人在短短一百年的時間中,即將台灣西部平原開墾成阡陌良田。早期漢人拓墾深坑的歷史,其實也是整個台灣開發史的縮影和寫照,是以宗族在深坑的拓墾過程中亦居關鍵位置。其中許姓族人是最早入墾深坑的拓荒者,而高、陳、張、黃四姓相繼到來。這五姓族人,正是開墾深坑的主要宗族。以下即分述各族開墾及發展的歷史。
    許姓 
    許氏宗族為早入墾深坑者,其拓墾者以許宗琴派系為主,此派原籍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四十一都田寮鄉,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年),許宗琴一房先遷至深坑子(今深坑村),再遷至新陂內(今土庫村)墾殖,迄今已歷八世。
 
    高姓
    許姓族人雖是最早入墾深坑之宗族,但在開墾深坑的五大宗族中,
還是以高氏一族最具代表性。高氏一族原籍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平鄉,上派五房,下派八房,最早來深坑開墾的以下派八房之高積和派下為主,如高培吉、高鍾符、高鍾壇、高培從(隨)等皆是。乾隆年間,萬盛庄官佃高綠,即高培吉,率族人來到深坑,開闢萬順寮。以此地凶番出沒,高培吉遂設萬順寮隘,僱隘丁防守,以保護墾民。後來他的兒子高鍾還(即高槐青)繼其志業。
    陳姓
    深坑旺耽地區為乾隆時泉州人陳大耽所開闢,迄今陳姓仍為旺耽主
要大姓。旺耽陳姓以「筍山」與「內造」兩支為大宗,深坑名人陳秋菊屬「筍山」派系。阿柔鄉陳姓,原籍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崇信里內灶鄉下湖尾杉樹腳厝,其開基祖有五兄弟,約於乾隆、嘉慶年間來開墾。
    黃姓
    深坑黃姓宗族源自於紫雲黃氏,大部來自泉州府安溪縣,其一世祖
為黃綱,分屬幾個不同的系,其中以黃世賢派系最具代表性。黃世賢此一支派來自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長泰里參內鄉戽水三落厝。此派系出黃綱,至乾隆年間,第三十一世黃世賢攜子自安溪渡海來台,先落腳三芝土地公埔,購地十餘甲,墾殖三十餘年後逝世。其五子相繼遷來深坑,最初住在草地頭,後來遷往深坑子半山上,再移居深坑街。至第三代黃連山時,才率六子過溪,至麻竹寮建宅定居,子孫繁衍,人丁旺盛,勤儉力田,家業漸富,至日治時期,已寖然為地方豪族。
 
    張姓
    深坑張氏以張雙慶派系為主,其祖籍為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
大坪社後崙厝,其來台祖為第二十世張啟賞,於乾隆年間與妻攜子渡海來台,於深坑墾耕居住。而張啟賞後來回大陸逝世於原鄉。其子孫在深坑繁衍至今,已歷十代。
 
宗族繁衍與壯大
深坑各大宗族,在歷經開墾階段之後,自清代末期開始,各自在地方上嶄
露頭角,或參與政治,或經營商業,人才輩出。深坑的近代歷史,可說是這些宗族的傑出人物所構成的,以黃氏宗族為例,分別有黃世賢派系、黃重殊派系及黃廷瑞派系三支在地方上嶄露頭角,其中以黃世賢派系為代表。
    黃世賢派系至第三代黃連山時,率六子至麻竹寮開墾,建宅院定居。勤儉持家,人丁旺盛,光緒年間,黃連山派系在地方上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再加上重視子弟的教育,使得黃家第五代則字輩和第六代奕字輩人才輩出,在日治時期開始嶄露頭角,擔任地方保正、深坑庄協議會員、老師、庄役場書記者,均為數不少。而宗族中政治地位最高的是黃皆得,他出身醫師,擔任過新店庄長、大坪林水利組合長,為黃家擔任地方首長的第一人。戰後,黃氏宗族仍積極參與地方政治。黃奕守自民國三十九年起擔任深坑鄉分鄉後第一、二、三任鄉長,黃世栽更擔任四、五、八、九屆鄉長及台北縣第七屆議員,黃奕爐曾擔任代表會主席。在地方政壇而言,黃氏族人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此外,黃重殊派系人數雖不如黃世賢派系之眾多,但其表現亦不遑多讓。在第一代黃重殊時,經營茶葉致富,即已奠立黃氏宗族在商業上的地位,第二代黃宗河,雖一度繼承父業,後卻與其弟祖濤,共同抗法、撫番,創下奇勳。黃宗河為清代深坑的地方人士中官位最高者。日本治台初期,黃宗河遠去廈門,黃祖濤則留在台灣,與日人合作,以維繫其宗族勢力於不墜。至第三代黃德隆時,已躍居深坑茶葉之巨擘,並插手金礦等業,確立其宗族在深坑的商業龍頭地位。其一手創立深坑信用組合,使其宗族數十年來一直是深坑農會最重要的一股力量。黃德隆女婿林倪揚,繼德隆之後擔任深坑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即深坑農會前身)組合長及深坑庄協議會員,並設立深坑茶葉組合,亦為地方著名士紳。黃宗河之外曾孫林奕黃,於戰後擔任深坑農會連續九屆的總不好聽ㄉ字事,任期長達三十四年,實為農會之長青樹。宗河之孫黃啟富,曾任第七信用合作社總經理,黃啟富子黃光政,曾任台北市農會總不好聽ㄉ字事。黃宗河女婿林佛國,曾任台北州縣議員及台北縣文獻委員員會主任委員。
    另黃廷瑞派下,此派來台祖黃光庇,清末於深坑街開設萬全商號,為深坑街上四大商號之一。
    除了黃姓宗族在地方上大放異彩之外,張姓宗族在地方上亦相當活躍。張姓宗族於日治初期出了一個有名的建生,他曾擔任深坑庄庄長,土匪來襲時,因為庇護日人有功,頗受日人重用。後來歷任深坑區街長、深坑庄協議會員,以及深坑信用組合長。
    至於高姓宗族在戰後才開始涉入地方政壇,其中,以上派四房最有成就。高銘木先後擔任三、五、六、七屆鄉代會主席及第六、七屆深坑鄉長,其三弟高銘金則擔任之代及第十四、十五屆鄉代會主席,同一房的高福仁曾任台北縣議會主任秘書。

 地名由來
(一)    深坑:來自「深坑仔」,該地因景美溪在此向下切割的作用,而形成高的
    面,加上兩岸山峰聳時,形似深陷的坑谷,故名。
(二)    簪櫻:為深坑的舊名,簪是古時男子戴冠時,連冠於髮的笄。纓,一義為
    帽帶;另一義為纓絡,為顯貴的服飾。簪纓為官宦之服飾,喻高官顯宦。
    同時簪又可解為婦女綰髮的釵。深坑為何舊名簪纓?有幾種說法。第一種
    是認為,深坑仔地區,地形狹長,形似簪纓。第二種是認為,深坑老街對
    面的山形,似女子簪纓於頭,故名簪纓。第三種則認為,應與最早開墾者
    許宗琴有關,蓋宗琴與簪纓閩南音相近。
(三)    萬順寮:有二種說法,一為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泉州人張萬順闢深坑
    萬順寮,此地地名即紀念張萬順而來。另一說為先民開闢此地,為祈求萬
    事順利,不受番害故名。
(四)    大坑:在今萬順村。此地地形因大坑溪自山頂流下,形成明顯凹陷的坑谷
    地形,故名。
(五)    大坑外股:在今萬順村。大坑溪流至此處,向外側轉彎,流入景美溪。大
    坑外股,適位於此一外側轉彎之處,「外股」即外側部份,故名。
(六)    草地尾:今萬順村景美溪北岸之溪邊,自今之南深路口至大坑入口,先民
    來開墾時,見這裡盡是一片草地,以景美溪上游方向為頭,遂稱今南深公
    路口附近為草地頭;大坑入口附近為草地尾。
(七)    圳古後:今深坑村,「古」音同「股」,即一股水道,與圳同義。圳古後,
    指該地在股圳道之後。
(八)    新陂內:今土庫村,「陂」通「埤」,當初許氏族人自陂內坑遷至此地,也
    發現有一埤塘,遂稱之為新陂,居住地在此新陂之內側,故名。
(九)    半山:在今深坑村,因此地位山腰而得名。
(十)    崩山:今土庫村,先民來此處開墾時,上頭曾有一處山崩塌下來,故名。
(十一) 三腳木:今萬順村,先民來此開墾時,見到此地有三棵巨大樹木,成三
      足鼎立之勢,故名之,今已不存。
(十二) 土庫:今土庫村,先民來此開墾時,為防番而以土砌成之防禦設施。另
      一說則為土做的米倉。
(十三) 土庫尖:在土庫後方之山系,因土庫而得名,稱土庫山系。其中有一明
      顯的山尖,稱「土庫尖」。
(十四) 平埔:今深坑村,該地為河邊一片較平坦之地形,故名。
(十五) 阿柔坑:今阿柔村,阿柔有兩說,一為人名;另一說則指出,此地在漢
      人來開墾時為隘丁莊,又稱隘寮埔,「阿柔」可能為隘寮二字轉音而成。
      坑為坑谷地形,指山區。
(十六) 阿柔洋:今阿柔村,洋指平原。此處指阿柔地區較平的地方。
(十七) 大崙腳:今阿柔村,自深坑南方二格山系草湳山頂附近有一條大崙向北
      延伸,至阿柔洋南方高度下降稱之。
(十八) 大崙尾:今阿柔村,從大崙腳向南延伸,至阿柔洋南方高度下降稱之。
(十九) 公館後:今阿柔村,清治時期,官方在萬順寮


特產
深坑豆腐
深坑豆腐可以說是深坑地區聞名全台的特產,而深坑豆腐之所以會廣受歡迎,最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製造的方法,深坑街六十六號陳家經歷四代流傳的古法,就是以一級豆乳,再以木炭燃燒加溫製成,每天製造約七百模,目前陳家制作豆腐的傳人為陳燦輝,陳家豆腐製作方法的特殊,造就了深坑豆腐與眾不同的基礎。其次則為料理的方式,尤其是紅燒豆腐的特殊料理方式,它是把陳家古法製成的豆腐經熱鍋炸過,再加上蔥、豆油、香油等特的配料燒熬而成。深坑老街十幾家小吃店共同的招牌菜便是這道紅燒豆腐,而這道菜的由來,是大約三十六年前,廚師林堆林應深坑國小教師許聰明邀請,前往深坑國小辦桌,當時這道紅燒豆腐特別受學生喜愛,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學生家長爭相學習,最後竟成深坑老街的特產。除了紅燒豆腐之外,目前深坑老街各小吃店也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豆腐小吃如豆腐羹、炸豆腐等。不過另有一說指深坑豆腐料理最早創始者為深坑街廟口店已過世的王嘉義先生,目前店主為其令弚王水成先生,謹併記於此,以待進一步的考證。
深坑肉粽
肉粽是深坑另一項聞名的小吃,最主要以深坑街上的麗芬店以及縣道上的小林店可做代表,麗芬店歷史到少已有七、八十年,與前述廟口豆腐店同屬王氏宗族經營,遵循古法製作技術,不論在糯米蒸製火候、粽餡的製作上均有獨到之處,可說是深坑肉粽的歷史老店。至於小林店開設的時間雖然不久,但結合南部肉粽的口味,再加上其交通地位的便利,也足以作為深坑肉粽的代表。

歷史散步                  
深坑地名來自「深坑仔」,相傳早在清雍正年間已有漢人來此開墾,當時高、黃、陳姓等宗族自木柵溯景美溪北上,在深坑上岸開墾,與原住民經過多年衝突之後,漢人才將原住民納入管轄。發展-  深坑市街的形成最早為萬順寮街,至嘉慶初年深坑街肆已然成形,當時景美溪水位高可行船,曾有一段很長的水運時期。深坑原是以農業為主的鄉鎮,但自先民在山地栽種染布重要原料-大菁後,深坑因此開始經濟發展。至日據初期,便由茶葉取代,而茶葉更是影響深坑經濟發展的重大因素。蛻變-  日據初期,陳秋菊與陳捷為北部抗日義軍主要領袖,在深坑率眾進行抗日活動,總督府基於治安考量以及當時深坑乃產茶大宗再加上交通地位重要,遂於明治三十四年設深坑廳,至此,深坑儼然為臺北盆地東南之政治中心。  由於抗日軍的逐漸消沈加上公路鐵道的建設,使深坑不再具重要交通地位,因而逐漸沒落,直至現在因豆腐、古厝才又成為觀光盛地。珍惜-  深坑經漢人 200 年來的開墾與發展,經歷了繁盛、衰退與轉折再起的過程,拓荒先民雖已歸於塵土,但卻有不少當時開發的遺跡留存至今,供大家追索先民開闢的精神。深坑之所以為深坑,正是具有這些無可替代的特色,因此,小指南的誕生,除了紀錄深坑、提供大家遊玩的參考,更希望大家一起珍惜這些不會再生的文化歷史古蹟。 

古厝之美
  深坑現存古厝約有數十棟,多為黃氏宗族所建,較著名的有永安居、黃氏祖厝、福安居、德鄰居、潤德居、黃氏古厝…等。其中永安居在屋主大力奔走下,現已被列為三級古蹟。  深坑古厝依建材不同,分為四種型式:石厝、土厝、土埆厝、紅磚大厝:前三種古厝因建材不易保存,故現存古厝多為磚建厝。  紅磚大厝下部以砂岩鑿成石條堆疊做為基石,上半部則用紅色薄磚砌成中空半形的「斗子牆」,中間填入土埆,牆壁的厚度在三十公分以上,加上厚重的門閂,入口以石條鋪地,防止匪徒挖開地面鑽入,如永安居,興順居。  深坑古厝的整體外型,多以三合院為主,屬於「火庫起」的建築構造。「火庫起」是指屋身正面頂部逐層向外出挑,以支承屋檐之屋身。屋身以紅磚為主要建材,以利防禦及防火,正身成三間或五間起,左右有護龍伸出,形成三合院,若人丁旺時,還可再向左右建外護龍(如福安居、德鄰居)。整個三合院中,以正廳的屋頂最高,向兩側及左右護龍逐厝下降,因正廳通常供奉祖先牌位,為全家族的精神中心,象徵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念。  古厝最美的地方在於屋頂的表現,屋頂上最高水平線的屋脊稱為「正脊」,有大脊及小脊之分:「大脊」,指上有縷空花磚、貼彩色磁磚或交趾燒圖樣者,多用於正身(如永安居、興順屋 );「小脊」,則是實心方形,單純無華著,多用於護龍或一般較普通的古厝。正脊的左右端為「曲脊」,曲脊有三種表現型式,燕尾、馬背、瓦鎮,而深坑現存古厝又以前兩者居多,在此稍做說明:一、 燕尾:是正脊的左右側曲線向上揚起,尾端分叉為二支如燕子尾巴,通常代表主人具有官品或顯赫社會地位,如永安居、興順居。 
二、 馬背:曲脊部份呈現馬背狀,工匠師傅會依風水需求或個人喜好而狀馬背的造型加以變化成「金形圓、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銳、土形方」五種形式。 
  深坑古厝還有一特別之處,即有錢宅第常具有防禦土匪或原住民侵擾的設施,早期先民散居丘陵或平原邊緣,為防範盜匪打劫,常在牆面挖槍孔(外細內寬的三角柱體),如永安居;或是建二層樓瞭望避難的統櫃(槍樓)上層牆厚窗小,四周牆上設有槍孔,聯合各槍眼的弧形射程範圍,可使石厝的四周形成一片火網,阻擋盜匪侵入,如黃氏古厝、福安居。
 
廟宇之美-鎮南宮   鎮南宮位阿柔村大崙腳地段山區,迄今已逾百年歷史,主祀神祇為一塊經風化後形似媽祖的巨石,鄉民以石媽祖稱之,四周牆圍皆以方形石塊堆砌而成,為深坑鄉最有特色的廟宇。宮內最大特色,在於主神石媽祖連神桌及左右二根石柱,皆為一座石頭公,長約一‧五公尺且形以鶴狀,鄉民稱其為白鶴仙師。  連接鎮南宮的登山石階步道,建於昭和五年(1930),約三百八十四階,路旁並立有「石媽祖路碑」紀錄建築步道的歷史。步道蜿蜒於青山綠林之中,身處廟前廣場時眼界豁然開朗,並可俯瞰深坑鄉景,幾乎一覽無遺,請由深坑街尾過中正橋的產業道路步行約十分鐘即可到達入口。 
 
碑林之美  深坑境內有許多石碑完整的記錄了深坑的歷史軌跡,如茶路碑、石媽祖路碑、昇高村開墾碑…等,在此淺略介紹。忠魂碑-  從深坑老街街尾,隔 106 號道路往寺面望,可以看到一小山頭。拾級而上,往高壓電鐵塔右側循路前行,就可以看到高約三公尺的石碑,這就是忠魂碑遺址,此碑是日本人立碑紀念當年被抗日義軍所殺之日警。然而現已被水泥封住,從前所刻之碑文也遭人為破壞而不復在,令人浩嘆。 
深坑橋碑-  從深坑街尾向中正橋走,在橋頭右側有一方七十多年歷史的古碑,名曰「深坑橋碑」,上刻有碑文敘該橋建橋之緣由及經過,但部份碑文因風化剝落已難以辨識。
 
深坑著名古厝-永安居   本厝乃深坑唯一的三級古蹟,位於106號縣道旁。為五門火庫起的三合院,屋身牆基為石材,上鄰部為紅磚斗子牆,屋頂正脊兩側為燕尾,左右護龍的馬背,呈現金型及火型,線條表現自然流暢之美。室內樑來自福州木雕,壁上鑲雕花磁磚,廳堂壁有書法。埕因山坡地形而分上下兩層,再水平橫鋪上石板條,為利於排水,埕與屋身之間築有水溝。圍牆曾因馬路拓寬重建,以磚堆砌成活潑的亞字型花紋,具有透視的美感,而不失實質的阻隔作用。門樓偏向西側,具有緩衝的防禦功能,門內暗藏槍孔,門樓二側的山牆,以水型馬背呈現。
 
吃在深坑豆腐-  深坑豆腐可以說是深坑地區聞名全臺的特產,而深坑豆腐之所以會廣受歡迎主要有二個原因:一是製造的方法,使用一級豆孔,以木炭燃燒加溫製成,此經歷四代流傳的古法,造就了深坑豆腐與眾不同的基礎;二是料理的方式,深坑老街十幾家小吃店共同的招牌菜便是紅燒豆腐,其作法據說約在四十年由深坑鄉民所自創。肉粽-  肉粽是深坑另一項頗具人氣的小吃,在深坑街上的麗芬店,堅持遵循古法技術製作,其歷史已有七、八十年而在縣道上的小林店則是結合南部肉粽的口味,也別具風味。
 
茶路古道  由東向西貫穿深坑鄉中央的景美溪是深坑早期的交通命脈,在產茶全盛時期,深坑產的茶葉多由景美溪運輸,但自清同法年間,已有茶農自深坑擔茶,循北宜舊路到六張犁販賣於街肆(即今吳興街),再購日用品循原路回深坑,這條路就是現今一般人所稱的茶路。  今日的茶路,因為富德公墓和福德坑的闢建,使得茶路變得柔腸寸斷,已不復舊觀,如要前往,需加以規劃。
 
自然奇景母子樹-  深坑中正橋往木柵貓空的產業道路車行約一‧六公里處,路旁可見一土地公廟,其上端長了一顆年紀較小的榕樹,緊緊的環抱依附在老樹上,鄉民稱為「母子樹」,植物界稱「纏勒植物現象」,頗為奇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愚人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