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世雄 敬啟


台灣的農業困境肇因於錯誤的農地與補貼政策



分類:有機農業

2008/01/14 21:02



我國錯誤的農地與補貼政策


(本文刊登於有機誌2008二月號第16期)


印第安人有一段極富智慧的話:「等到最後一條河被污染,等到最後一棵樹被砍掉,等到最後一條魚被捕捉,然後你才會明白,原來鈔票是不能吃的。」這些話,道出人類對大自然恣意破壞、唯利是圖的愚昧無知。



一個國家的農業能供應該國民生物資,維繫社會安定。除經濟性功能,並兼具糧食安全、國民健康、鄉村發展、文化傳承、土地及景觀維護、環境及生態保育等非經濟性功能。因此,全世界各國政府均高度重視農業,採取各種政策,以維護農業發展。反觀我國,不管是農業政策或是農地政策,都有很多問題。不但跟不上世界趨勢,有些錯誤政策更會遺害後代,造成未來子孫沒有農業的困境。我們也許不須要留財富給子孫,但我們必須要留給子孫一塊乾淨的土地和可以永續利用的資源。這些不合時宜的政策,應該儘速修正。


工業大國如德國,仍極重視農業


德國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但是他們對於農業的補助以及農民的輔導,卻是不遺餘力。最近筆者到德國開會順道考察德國農村,發現德國農業蓬勃發展、農村景觀優美,特別是農民的集村制度,讓整個鄉村地景調和,呈現優美的田野景色。他們有正確的綠色農業補貼及土地政策,整體農業的前景欣欣向榮。德國人對於生態保育以及有機農業都有強烈的使命感,處處可見有機商店及餐廳。德國人明白,選擇有機產品不只是為了自己的健康,他們更重視對生態、環保及弱勢農民的關懷。德國人會為了支持第三世界的貧苦農民,特別去購買經過有機驗證的花卉或紡織品,即使價錢貴了一倍,也在所不惜。


反觀台灣,農民永遠是被犧牲的一群,農村也得不到保護與發展。1946年前,當時台灣只有六百萬人口,忽然間中國國民黨帶來了兩百萬移民。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如果突然增加三分之一的人口,一定會鬧饑荒。但是台灣撐過來了,不但糧食可以自足,而且有多餘的糖和米可以外銷,賺取外匯;還進口棉花、紡織機等輕工業原料與機械,創造台灣日後的經濟奇蹟。這是台灣農民了不起的犧牲和貢獻。


然而,當初「以農業培養工業」的政策,其實是犧牲農業培養工業。當初犧牲農民的權益、壓低糧價,讓工人可以填飽了肚子再工作,工廠可以用較為低廉的工資,製造更多產品外銷。但是台灣工業界成長茁壯後,卻從來沒有回饋過農業及農村,農民向來都是被欺壓及壓榨的一群。我們可以從這些年來,每個工業區成立,為解決工業用水,總是節節進逼,迫使農業部門讓出農業用水,看見問題的嚴重性。


遺憾的是,農民從不會為自己的權益據理力爭,只是聽天由命,這也顯明我們的社會已失去公平正義的原則,任憑強者強取豪奪,弱勢者任人宰割。偉大的政治家,應該積極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但是,台灣的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可以放棄道義,轉而維護財團利益,這是台灣政治讓人非常遺憾的地方。台灣社會真是虧欠農民一個公道。


錯誤的土地政策將造成台灣未來沒有農業


國家的永續經營,需要仰賴長期的農業生產力,以及優良的農地完整性。以英國與德國為例,在過去的三百年間,兩國都歷經戰爭與和平。和平時期糧食有餘,農田過剩。但他們並不因此將農地轉做他用,而是施行休耕或闢成公園;當戰爭來臨,這些耕地可以隨時轉回良田,以應付增產糧食所需。


反觀我國,1999年,國民黨立院黨團提出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之後,開放自由買賣農地,也能夠興建農舍,有如潘朵拉打開了罪惡與災禍的盒子。自從耕地開放自由買賣,貪婪的財團便應運而生,產生新的非農民大地主,農村景觀遭到破壞,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資源及自然生態保育。


    農業永續經營的主要危機就是農地零碎。過去三、四十年間,在不當的農業土地政策下,農地變更毫無計劃與章法,而且受到特權壟斷,讓許多農地變更用途。這個現象因修訂的農業發展條例更形加劇,農地零碎化的惡果也開始顯現,包括灌溉系統解體、耕地無法順利擴大、農地污染日趨嚴重。在長期的不當開發之下,農地景觀已經徹底劣化。農村看不到一條像樣的河流,也看不到自然田野。


農地由限制買賣至開放自由買賣,是我國農業政策的一大轉變。國民黨立院黨團當初提出農發條例修正案,開放讓新購農地興建農舍,使農地長期農用的政策瓦解,就是在誤認農業為「高耗水、低產值產業」的錯誤觀念下,政府一再減縮農業的發展空間。即使政黨輪替後,也沒有改善。


台灣農地有限,耕地面積 八十萬公頃 ,平均每公頃耕地的人口承載壓力超過29人,可以說是世界之冠。照理說,我們應該有全世界最嚴謹的農業土地政策,但很可惜的是,我國可能正在實施全世界最放任、最不負責任的農地政策。後代人回顧,將會說這就是當初造成台灣「沒有農業,沒有未來」的土地政策。


一位波昂大學的教授指出,德國目前仍然維持農地長子繼承制度,其用意在於避免農地過度分割,以免農地零碎、喪失耕作功能。日本也有相同的土地政策,避免土地分割,造成農業機械無法操作。台灣過去也有類似的法規,可以避免農地零碎化。但是礙於政治人物無法抗拒既得利益團體的壓力,無法堅持原有的土地政策,將會導致台灣未來沒有可用的農地。


目前,大量來自台北的有錢人前往宜蘭購買農地,在每塊農地上都蓋了農舍,其中不乏財團牽涉其中,以謀取利益。這樣的政策,雖然讓少數農民得到地價上漲的好處,但主要仍是讓少數財團獲利。總有一天,大家會發現,這是一個讓台灣的農業沒有明天的嚴重錯誤政策。 


試想,這些地主在農地上蓋了房子,當作私人住宅來使用,所有的生活廢水以及其他污染,都將排入周圍的農地。據估計,不到五年,整個蘭陽平原將淪為台北人的別墅區;不出十年,整個北台灣將陷入無農地可耕的窘境。錯誤的土地政策像一隻怪獸,正在吞噬我們美麗的島,大部分人卻渾然不知。


幾年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曾提出仿效德國農村的集村制度,不失為一個有理想、有遠見的政策。可惜當時的李登輝總統,沒有勇氣支持這一項正確的作法;許多優秀政務官,面對不負責任的立法院,沒有膽識為正確的政策辯護,以至於淪落到今天農地凌亂分割的地步。姑息足以養奸,妥協足以誤國。舉國上下,沒有人能為一個優良的政策堅持到底,實在非常可惜!


在台灣已逐漸看不到農村景色,不和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比較,即使和地狹人稠的歐洲國家或日本比起來,台灣也幾乎沒有農村景觀。如果讓目前每0.25公頃的農地就可以蓋一座農舍的政策繼續延續,台灣將會成為沒有農業、缺乏糧食的國家。我們的下一代,將會過著沒有自然景觀的悲慘生活。


錯誤的休耕政策造成不公不義的社會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指出,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最大的挑戰有三:一、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二、食品安全(Food safety),三、生態環境保育。台灣的農業政策制定者卻沒有這樣的全球性思維。休耕本來應該是有機農業的一環,利用某一年度或某一期作休耕,在農地上種植綠肥來培養地力,讓下一年度不用施肥,就可以耕種有機作物。所以休耕是一種農業永續經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台灣政府卻每年補貼二百億,讓高達 二十萬公頃 的農地錯誤休耕,但卻不見對有機農業的發展有任何積極的作為。徒具休耕的形式,以領取補助費為目的。忘卻了維護地力的初衷,只能說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目前我們的休耕政策是百分之百錯誤,我們每年花兩百億補助休耕的「地主」(不一定是「農民」),其中不乏許多買了農地的有錢人,不愁吃喝、不必耕作,卻也在補助之列,每年每公頃坐領九萬元,養成好逸惡勞的心態。反而是辛辛苦苦,有心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民,得不到補助。這種政策實在極為不智,更不足取。若是將這九萬元,補助真正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民,每年種植一期綠肥,,另一期作不必施用肥料,就可以種植作物,將可以鼓勵更多農民從事有機農業。


休耕的目的在於讓地力恢復,但目前台灣的休耕方式,卻會讓地力衰退。原來,如果配合有機農業的休耕,田間長滿綠肥作物才是正確的做法。但有些地方官員非常無知,不瞭解休耕的真義,竟然要求在休耕期田間勘察的時候,農地必須乾乾淨淨,不容任何作物長在田間。逼使地主必需在田間勘察之前,噴灑除草劑,不但污染環境,殘害土壤中的生物與微生物,造成土壤生態的大浩劫,也造成地力的衰退。


不僅如此,台灣每年還消耗大量的外匯去購買國外的雜糧、穀物與中草藥。其中不乏在歐日先進國家只能用作牲畜飼料或加工用的GMO大豆和玉米,進口到台灣卻做成豆漿、豆腐、玉米碎片,直接供人食用。罔顧國民健康與消費者的權益,是極為不負責任的做法。


任何國家的農政官員,都應該極力保護農地的完整性以及農業經營的永續性,同時應該致力提升糧食的自給率。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休耕政策造成天然資源、經濟與生態的多重損失,農業政策制定者顯然有失職之嫌。農委會蘇嘉全主委上任之初,曾帶領官員到興大拜會,我建議有機農業應該單獨列為重點,蘇主委也從善如流。另外,我曾與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林宜信主委、順天堂及勝昌藥劑負責人前往拜會蘇主委,建議將中草藥栽培納入休耕補貼,蘇主委也馬上辦理,可以看出蘇主委是一個相當有行動力的政務官。


錯誤的休耕補貼政策,會造成未來台灣沒有農業、下一代無米可炊之困境。如果我們希望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我們必須有所作為,促使民眾覺醒。


 台灣應當大力發展有機農業


從農業永續經營的角度來看,有機農業是最好的耕作方式。但是台灣的有機農業生產成本高、經營規模小、整體環境不利有機生產。農產品品質雖優良,但價格不具國際競爭力。為確保農業的永續發展,達成維護糧食安全、鄉村永續發展、城鄉人口均衡分布、鄉村景觀維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化目標,我們應該透過立法採行各項農業政策措施,以高額的境內支持與出口補貼等措施,保護農業部門,降低貿易自由化的衝擊。更應該師法歐盟各國做法,以有機農業及生態維護為補貼重點。


我們可以參考歐洲的經驗。2002年,歐盟改變農業支持政策,從對生產與價格的補貼,轉為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並以直接給付的方式,補償農民在食品安全、景觀維護及環境生態保育等方面所提供的服務。此等政策措施的轉變,造就這些國家優美如畫的鄉村景觀,成為可貴的觀光資產。


瑞典諺語說:「人的問題在於老得太快,聰明得太慢。」人的壽命太短,短到我們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爭議上。


我們要強調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如果失去農業,國家就會像失去根的樹木一樣無法生存。希望台灣各界的有志之士,共同來捍衛我們的土地,保護我們立國的根基──農業,特別是大力支持攸關「健康、生態、關懷、與公平」的有機農業


                                              陳世雄 寫在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ATOAP)成立前夕



 

Organically Yours,
Shih-Shiung Chen
President
Association of Taiwan Organic Agriculture Promotion(ATOAP)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st Modern Agriculture
Ming Dao University
369 Wen-Hwa Rd., Peetow, Changhua, 52345
Taiwan
e-mail:organic@mdu.edu.tw
http://tw.myblog.yahoo.com/sschen194837
http://atop.organic.org.tw
tel: 886-4-8876668(O)
      886-4-8876669(assistant)
      886-4-8876660 ex 8219(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愚人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