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Mr. Monday


我以為產品可以在比較高的層次來分成三個面向來看,這三個面向分別是技術性美觀性以及適用性。而一個產品的好壞跟這三個面向脫離不了關係。而這三個面向也不是完全的獨立存在,獨立存在的是產品,而這三個面向則是相輔相成,所在於的只是程度的問題。



product.jpg



技術度


技術度就是指一個產品能做到某些事情的程度。比如說,我們說 iPhone 可以支援多點觸控的螢幕,因此 iPhone 相對於其他一般的手機的技術度在這一點上面就比較高。


而在科技業,常常切入的角度就是技術度,因為在技術的不斷提升的其況下可以擺脫競爭對手,甚至創造技術藍海,除此之外,追求技術的目標是相對比較簡單的一件事情。比較簡單並不是說技術是簡單的一件事情,而是說,相對於美觀度以及適用度來說,技術度的追求是相對單純的。因為技術的追求再多數的時候往往是一個明確的方向,比如說 CPU 的效能不斷提昇,硬碟的容量不斷加大,這就是技術度的追求。而高效能的 CPU 或是更大容量的硬碟一定是大家所需要的,沒有什麼模糊的地方。所以,技術度往往是科技業第一個所追求的目標,而通常也是: 我能達到,你不能達到,所以我通吃市場。技術的藍海是科技業正確的方向,但是長久看來,技術的藍海是短暫的。因為今天你可以達到的技術,在一段時間內,你的對手也達到了;所以,要維持技術的藍海,就必須要如同 MTK 的董事長蔡明介所說的,不要做一代拳王。


技術不能感動人心,因為感動人心的往往不是技術,所以創造技術藍海通常來說並不容易創造使用者的忠誠度。當然,在一般使用者的腦子裡,也不會把太過複雜的技術當成一回事。


美觀度


能不能達到什麼樣的技術程度,是可以非常客觀的衡量的。不過,僅僅只是達到能夠使用,似乎還不夠。這時,我們就需要設計我們的產品的外觀,讓整個產品看起來非常可口,好的產品設計可以讓整個產品增值不少。


而設計的漂不漂亮,好不好看,可不像是技術一般客觀。不過也沒這麼不客觀,因為每一個年代總有一些流行的趨勢,像是我們看現在 3C 的產品的設計,似乎都可以歸納出一些設計的準則,似乎背離了那些準則的設計都成了沒什麼 “質感” 的產品。不過要設計出一般人認為好的外觀設計的確不是那麼容易,因為這些牽扯到比較複雜的社會環境以及美觀認知問題。


因此,當一個產品達到了技術的層面之後,往後面開始追求的就是設計上面的美觀。而在一般大眾的認知裡面,所謂的好的品牌也就是懂得設計,而這個設計在一般人的認知裡面大都是指外表美觀的設計。


適用度



Geoffrey A. Moore 曾經在 1991 年提出了跨越鴻溝的概念。他認為一個科技產品剛出來的時候,只有最喜歡接觸新玩意的科技玩家才會去購買,以台灣為例的話,大概就是指常常去逛 Mobile01 網站的人。這個時候,這種新技術或是新的創新產品並不會被一般大眾所接受,因為它的概念太新了。因此,無論是在價格的門檻,或是使用者心裡接受的門檻,或是產品的設計上的門檻,都將一般大眾排除在外。而要排除這個門檻,就必須要跨越這道 “鴻溝”,跨越這個鴻溝跟很多因素有關,其中跟產品的設計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不在這邊探討如何跨越鴻溝這件事情,而是探討跨越鴻溝後產品所應該要表現的事情。


一但跨越了鴻溝之後,就代表了這個產品或是技術可以被普世大眾所使用。而在產品來說,所必須要考量的不是技術可達到的問題,也不是外表美觀的問題,雖然這兩個問題都很重要。在這個階段所應當要考量的是一般大眾對於這個產品的適用度的問題。以英文來說就是 Usability 問題。


在技術上面可以達到的事情,並不代表適用度就很好。以實際的例子來說,今天我要將一個 Video 插入到我的 Blog 當中,或許我需要懂一些程式碼才能辦到這件事情。而比較好的使用狀況是,使用者並不需要知道什麼程式碼,他只要應用以前所知道的 “複製” 以及 “貼上” 這麼一回事,就可以把 Video 貼到 Blog 當中。這就是所謂的適用度的提高。


而在美觀上面的提升也可能跟適用度的提高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都看過看起來非常漂亮的設計,但是卻是一點也不實用,或許那樣的設計還是活在好報裡會比較讓人憧憬。


因此,當一個產品開始面對大眾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認真考慮適用度的問題。而適用度的問題是比技術度以及美觀度還更加複雜的問題,它的難處在於,它牽扯的層面更加 “矇矓”,可能牽扯到使用者的社會認知、社會環境、使用者心裡、所在文化、人體工學…等等。而當真正體會到適用度的重要的時候,也才是真正體會到一個產品的真正價值的時候,而這也才是支撐品牌的真正的基石。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因為在技術度的層次的時候,通常是製造方單向給予,我有什麼技術,你用什麼技術;而有了競爭對手後,開始為產品增加一點附加價值,為產品上點妝,討討使用者歡心;而在考慮到適用度的時候,這時候使用者跟製造者是平起平坐的,製造者是真正在考慮使用者使用的情況,以及使用回饋,來為使用者設計一個適用度高的產品。因為,如果你不這麼做,你的對手就會這麼做。所以,當一個公司開始認真考慮產品適用度的問題的時候,它才是真正開始關心它的使用者,它也才是真正開始了解品牌的意義。


總結



就如同一開始所說的,這是產品的三個面向,任何一個都不會獨立存在。但是在科技產業中,以科技度為優先,最後才考慮到適用度的情況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科技業一但技術落後就很容易喪失競爭優勢。但是,因為一味地追求科技,而忽略了適用度,那最後也很容易的落入了 “科技的紅海” 當中。而真正以使用者的思維再來重新考慮產品的設計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挑戰的開始。因為提升適用性的同時,可能也意味著同時要提升技術以及美觀。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 Nokia 的名言簡單的點出了科技的應用價值脫離不了人,同時也時時警惕了 Nokia 的產品設計部門不要忘卻了科技雖然讓我們突破了框架,但是人性才是最產品最終的原點


圖片來源:


Codeorder


Experienti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愚人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